地震前有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其中,宏觀前兆有天氣、地震雲、動物異常、植物異常、地下水、地聲、地光。這些前兆都是可以被直接人肉眼就能觀察到的。但是這些前兆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不僅地震前可能有,其他自然現象以前可能也有,而且隻有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因而可能連判定有沒有地震都難以完成,更别說判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了。比如說,曝光率最高的地震雲,其實在地震預報中發揮作用的案例極少,大多數現在所謂的案例都是地震後去對應才發現有地震雲,即民間所謂的“馬後炮”。
而地震微觀前兆則包括測震、地形變、重力、地磁、地電、地震地下流體等前兆。這些前兆必須通過精密儀器才能觀測到,甚至必須經過複雜的計算才能得到異常。微觀前兆相對于宏觀前兆,可靠性大大提高,因為每一個前兆被選定的原因都是該前兆與地球内部物質活動有關,背後都有地球物理學理論做支撐。比如說地震前岩石就要發生破裂,而岩石破裂會引起地電阻率的下降,這一點科學家在實驗室通過岩石物理實驗已經證實,因而這就是一個比較可靠的前兆。地震地下流體中的氡氣的含量增加也可以作為一個可靠的地震前兆,因為氡氣是一種稀有氣體,在自然環境中含量較小,一旦一個地區的氡氣含量增加,其來源隻能是地球内部,因而可以判斷地球内部有岩石破裂。
總之,地震前有宏觀和微觀前兆,但是其中較為可靠的是微觀前兆,因為其觀測環境更苛刻,從而可以派出許多其他因素的幹擾;同時微觀前兆有嚴格的物理意義和數學原理來支撐,因此其有可能定量的确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