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講,由林大雄執導,黎明、耿樂、韓彩英等主演的懸疑犯罪題材電影《不速之客》雖然充滿了各種驚悚的場面,讓很多心理承受較弱的觀衆不斷尖叫,但是它所表達的社會心理内涵卻遠遠超出懸疑本身。在當下犯罪題材的作品往往選擇挖空心思地設計各種離奇情節以吸引觀衆,但很少關注犯罪本身的社會與心理誘因。固然,犯罪片中往往都會出現一個心理受創的罪犯,但卻較少關注一般社會環境的自然壓力,在此是指社會環境給普通人的無意識壓迫。
也隻有在酒醉之後,鄭凱才無所顧忌地對陌生人說出自己的困境,甚至跟出租車司機(耿樂)稱兄道弟。劇中的耿樂是一個心理畸形者,但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這或許可以看作是鄭凱潛意識的一部分,在整部作品中他都以無名者的身份出現,突兀卻又讓人無法把握,特别是在闖入鄭凱家中時更是如此,仿佛這個人随時都可以出現,也能随時消失。充滿暴力傾向的耿樂做了鄭凱想做但卻囿現實而不敢做的事實,當耿樂在地下車庫将鄭凱上司殘忍殺害時,他确實是在做鄭凱内心裡想做的事情。
當然,耿樂本身也是社會壓力下的畸形産物,從小内向膽小的他屬于深度自閉症患者,而這正是人對外界壓力的一種自然應激反應。耿樂需要親人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然而唯一真正關愛他的哥哥卻又去逝從而使得他隻能在夜間拉黑車,因為在無人交流的情況下,隻有黑暗才能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
與鄭凱的相遇是一場偶然,其實他之所以糾纏鄭凱也并不僅如畫面所揭示的那樣因為對方跟自己逝去的哥哥非常相似,更深層的原因則是醉酒之後褪去各種僞裝的鄭凱是真的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他交流。這對于一直飽受各種歧視的耿樂來說是一場真正的感動,隻是這種交流太過于短暫,随着鄭凱酒醒之後,兩人的差距再次迅速拉開。與其說耿樂是為了尋找自己哥哥的影子,不如說他是在尋找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偏偏這一點在酒醒之後的鄭凱那裡無法得到回應。電影中兩次重複鄭凱給耿樂錢的事件,也正是暗示了那種自然關系被金錢關系所取代。
《不速之客》中的耿樂确實是心理殘缺,但整體來看,包括鄭凱等各個角色其實也是在不斷包裹自己的内心,而這正是社會壓力帶來的真正心理畸形。(山東大學美學博士後 孟慶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