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有不少人回答過。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不知。”知名法律人士羅翔說:“人最大的痛苦在于: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相信大多數人也明白一個常識:隻是知道還不行,還必須得做到。可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是理解不對嗎?是執行不到位嗎?
都不是。答案是缺少正确的方法,知道和做到并不是緊密聯系的,大多數人都忽略了知道和做到中間最重要的一環——方法。
那麼這個方法到底是什麼呢?兩個字,“重複”。持續不斷地重複,是跨越知道和做到這道鴻溝的關鍵。你可能覺得這太簡單了,可是這裡“重複”的意思不僅僅是簡單枯燥地反複練習,而是間隔性重複,就是隔一段時間,在不同的時間段來重複。
我們先抛開“重複”這個關鍵方法,先來看看為什麼我們知道了卻做不到?原因出在三個方面,分别是信息超載、消極過濾、缺少跟進。如果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就能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而理解了這三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也就明白了為什麼“重複”這個簡單方法的關鍵所在。
下面,我們挨個來說。
一、信息超載
什麼是信息超載?比如我們為了提升自己,在網上搜尋各種方法,又去買各種書籍,報名各種培訓班,不停地接收新知識,但其實這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夠接受的範圍。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人天生都有獵奇心理,獲取新知識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不斷獲取新知識,生怕錯過某些新知識。比如你在學習溝通的方法,但是了解了溝通的方法以後,剛好看見在講怎麼高效閱讀,這個時候你一定更希望去了解如何高效閱讀的方法,而溝通的方法我已經知道了,就沒必要再去看一遍了。這種心理其實進一步導緻了信息過載,正是因為心理上不斷想獲取新東西,反而導緻學習沒有效果。
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一件事,重複閱讀或者練習過去已經學到的知識,帶來的價值非常大。因為每次重複或練習帶來的理解和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往往隻看到了學習新東西帶來的那種收獲感,而忽略了隻有花時間對已有知識重複學習,才能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其實孔子老人家早就提醒過我們:“溫故而知新”,隻是大家都沒真正理解這句話而已。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在學習上實行少而精的策略。也就是無法學習那麼多東西,那就重複學習那些真正重要而精華的知識。
總結一下,我們為什麼知道太多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恰恰知道得太多,我們需要的是知道得更少但更深入。比如,一本書中的觀點對你特别有啟發,你最好反複地閱讀,延伸更多的相關知識,真正理解知識背後的道理,并嘗試在實踐中應用。
把精力集中在少數幾件關鍵事情上,一次一次地反複重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所以從知道到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執行少而精的策略來應對信息過載,要花時間重複在已經知道且重要的事情上。
二、消極過濾
我們每學到一個新知識、聽到一個新觀念或者看了一本新書的時候,其實是在和已有的成見、知識,和過去的習慣、方法進行對抗,這往往在無形中阻礙了接受新知識的熱情和态度,也就是雖然你喜歡探尋新知,但又喜歡用已有的成見排斥它。
比如同樣是在學習溝通的方法,有這樣一個新知識,那就是溝通首先要傾聽别人、理解别人,然後再去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雙方才能更好地達成共識。可是過去的經驗告訴你,如果不強勢、不嚴厲地跟别人說,别人根本不重視自己。
如果你有這樣的成功經驗,你就會習慣性地質疑這個溝通的新方法,你會認為像這樣又花時間傾聽理解,又去溝通,成本代價太高了,還不如直接按以前的方法來做。所以,如果保持這樣的心态的話,即使知道了一個新觀點和理論,你也無法真正應用起來。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可以采用“綠燈思維”。就是當你發現任何新的想法或者思維時,就立刻要想:這個新想法或思維的可行之處在哪?換句話說,你要先把它接納進來,而不是直接排斥。因為既然一個觀點被提出,一定有它的來源和依據,我們隻有摒棄固有的思維和偏見才能去深入地理解它。
綠燈思維是幫助我們去尋找别人的理由,這相當于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然後你會發現這個想法雖然在我的視角看是有問題的,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有道理的,而這個角度過去自己根本想不到。
因此,每次遇到新觀點的時候,不要總是質疑和琢磨這些觀點錯在哪,應該用綠燈思維,先積極認可它是可行的。比如在溝通這件事上,雖然你心裡很不認同,但你可以先告訴自己先理解再溝通是有用的。理由是:
- 理解了别人以後,我們才能在同一個話題下讨論,避免經常出現的說了半天結果說的不是一回事這種尴尬情況,從而節約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 先理解後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建立更好的情緒和環境,雙方達成共識也會更加容易一些。
當你找到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就有可能從新的知識中汲取有用的東西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了。所以在聽到一個新觀點的時候,把自己的第一反應從質疑變成問自己:我怎麼樣才能用到它?如果學會這個,我能有什麼收獲。堅持這樣思考,我們就會成為反向偏執狂。我們知道偏執狂是固執地堅持已有的思維,而反向偏執狂則是始終堅持用積極的思維來激發各種創造性想法。
但你可能會說,難道别人的觀點一定正确嗎?我就不能提出質疑嗎?非也,不是不讓你質疑,而是要把質疑放在綠燈之後的黃燈環節。黃燈是幹什麼呢?就是表達你對這個問題的疑問的環節。所以,不是不能表達異議,而是要在進行任何消極反饋之前,一定先給出積極反饋。這時,你再去提意見,别人也會更重視。
有時候我們集中精力地尋找支撐某個新知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到輪到黃燈環節的時候,反而想不出反對意見了,這樣說明我們充分理解了問題,沒有理由不相信它,執行起來也就更容易了。
三、缺少跟進
即使知道了一個方法,比如你知道了溝通要先理解、先傾聽,然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可是知道了以後,隔一段時間,最大的可能性是生活依然照舊,你還是按過去習慣的方式去溝通,你一定有過類似的感受。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缺少跟進。
這裡有一個誤區,我們覺得要采取一個行動或者改變自己,最重要的是獲得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方法、有新的理念,這樣就能應對問題了。錯,不是說知道新的理念不好,而是說比知道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花時間掌握新的理念。
我們往往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很多新知識和方法,但卻不願意花一點點時間去跟進之後對知識的應用。
而事實上,知道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要做到把知道的知識變成行動之後的跟進才是真正的戰場。
另外,這和我們大腦産生行為神經鍊的養成是有密切關系的,一個神經鍊就是要重複地發生、重複地刺激,才能把這個通道打地更通暢,從而持續地産生一個行為,這涉及到更專業的腦科學,我們不深入讨論。
因此,我們在接收一個新知識後,心态改變了,知識也增加了,但沒有重複投入到跟進這件事情上,這仍然解決不了從知道到做到的問題,而這一點也恰恰是最重要和最難做到的。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分三步走:指導、支持和問責。也就是說有足夠的指導,告訴自己怎麼做,并在做的過程中給出支持,不斷反饋幫助。最後問責,做得好的激勵表揚,做得不好的要反饋改進。隻有留出足夠的時間反複演練,反複踐行學到的新知,才能把已經知道的事情變成能夠做到的事情。
總結一下,阻礙我們跨越知道與做到鴻溝的三個方面是信息超載、消極過濾和缺少跟進,對應的解決辦法是精略、綠燈思維和持續跟進。理解了以上以後,我們再來看開頭說得“重複”,就很好理解了。
就是當你學到一個新知識時,你要重複地理解、學習和探索研究,而在這個過程中又重複地實踐、跟進、尋求支持和改進。所以做到知行合一無非就兩個字“重複”,隻不過是間歇性的重複,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不斷地重複。
知道了以上内容,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知道那麼多,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應該從我們接收到的新知中選擇精華的部分,再重複的一點點練習和深挖,系統地跟進,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做到,就一定要有結果”。
知道→重複→做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