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正在呈現一場“春日限定櫻花海”——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2022年中日文化藝術交流季:“江戶绮想曲——浮世繪大展”與“江戶物語——日式創意市集”于3月26日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啟幕,展覽與活動将持續至6月5日。本次活動舉辦之際正值櫻花盛開之時,賞櫻、看展、逛市集,系列活動為北京市民帶來了一場文化藝術盛宴。
“江戶绮想曲——浮世繪大展”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主辦,北京歌華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辦。展覽精選140組浮世繪經典作品,為公衆呈現浮世繪在300餘年曆史中,從草創初期到衰退式微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以“花未眠”“江城”“百美圖”“和之鏡”4個章節,呈現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觀以及江戶時代的市民生活場景、娛樂消遣和審美時尚;“花”“城”“圖”“鏡”,不僅是對浮世繪版畫的劃分,也是對江戶時代場景的還原。展覽完整展出的浮世繪風景畫中最著名的兩個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和《東海道五十三次》,是這兩個系列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呈現。
神奈川沖浪裡 葛飾北齋
神奈川沖是從三浦半島到橫濱附近的江戶灣沿岸海面,從這個角度可以眺望到與畫面相似的遠景富士山。畫面上的三艘押送船是從江戶附近的房總半島運送鮮魚和蔬菜到江戶城日本橋市場供應市民的,每艘船上有8名槳手。畫中的大海洶湧澎湃,船夫們緊緊抱住船身随波逐流,翻滾的浪花引導觀者的視線,使處于畫面下端的富士山雄姿不減。葛飾北齋将“三分法構圖”和透視法相結合,形成以富士山為中心的向心式構圖。這幅畫是傳統美術和西方技法的集大成之作,是代表日本美術的經典作品,舉世聞名。
浮世之繪
“浮世繪本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衆藝術形式。通過浮世繪不僅可以窺探到當時日本人的生活方式,還可以從畫中描繪的和服紋飾及随身物品的花紋中探究日中兩國文化、習俗的共同點和交流史等。”日本駐華大使館文化公使貴島善子表示。
“浮世”一詞出自佛教淨土宗,意為“人世虛無飄渺”。中國元代淨土宗高僧日觀曾在詩中寫道“浮世光陰能幾在,晚香燒罷憶金池”,意為虛無缥缈的人生不長久,不如燒香拜佛,心向佛國。1661年,在日觀使用“浮世”一詞約300年後,“浮世”一詞首次在日本出現。作家淺井了意曾在《浮世物語》中這樣寫道:“活在當下,盡情享受月光、白雪、櫻花和鮮紅的楓葉,縱情歌唱,暢飲清酒,忘卻現實的困擾,擺脫眼前的煩憂……這就是所謂的‘浮世’。”淺井了意在感悟“浮世”之後,沒有像日觀一樣看淡浮世,變得清心寡欲,而是忽然覺得,美好的當下怎麼能辜負呢?應該縱情貪歡,欣賞享受才對。
秉承這樣的“精神”,浮世繪的意義不言自明——以線描寫意為主要繪畫語言,描繪日本江戶時代市民生活的木刻版畫。在當時,隻要跟江戶時代市民生活相關的,都能畫入浮世繪。作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包羅萬象的浮世繪中最流行的有三大類:一是描繪各類美人的“美人繪”,二是描繪歌舞伎明星的“役者繪”,三是描繪各類風景名勝的“名所繪”,至于其他還有武者繪、相撲繪、百物繪等,不一而足。
從根源上講,浮世繪的産生與發展還得益于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與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被稱為“浮世繪的創始人”的日本畫師菱川師宣受明清版畫的影響,擺脫了傳統書籍的插圖樣式,使畫面獨立出來,從而形成浮世繪的典型樣式。
莊野 白雨 歌川廣重
《莊野 白雨》是與《蒲原》齊名的傑作,也是歌川廣重最重要的代表作。“白雨”即陣雨,斜雨如梭,路人低頭疾步,雖然沒有對人物形象作具體刻畫,但背景上層層疊疊的竹林幻化成灰暗的陰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感傷情懷。無數條斜穿畫面的細線,細膩地表現出雨的方向和氣勢。斜坡、冷雨和竹林相互構成了不穩定的三角形,折射出陣雨中人們不安的心理狀态。下坡的兩人為了不被逆風吹走,收起雨傘,朝着驿站跑去。
绮麗世界
在“花未眠”章節中,展覽配合主題,在透明的展牆上呈現出衆多繁盛的櫻花圖景,并重點展出葛飾北齋最有名的系列作品《富嶽三十六景》。在這個系列中,富士山的景緻會随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一圖一景都是畫家在實地到訪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藝術想象而創作出來的;這其中,《凱風快晴》《神奈川沖浪裡》《山下白雨》三件作品最為有名,而每一幅中的富士山也都有着别樣的風情。浮世繪作品以花的元素來體現季節的更替,人們在漫長的審美曆程中豐富了自身的審美體驗,不光是感受繁花盛開時的美好,也會在生命萌發或凋零時感受單純的瞬間。
浮世繪在誕生之初,多以描繪江戶(今東京)的世俗生活為主題,到了歌川廣重時期,終于誕生了實景版畫。這種将西方的透視法與傳統浮世繪的畫法結合在一起的版畫憑借逼真的效果和日本傳統的配色、構圖,一度風靡世界。而市民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人物繪成為浮世繪中的一大類型,較早出現的就是美人畫。“百美圖”章節展現出的是來自民間的畫師細緻入微觀察生活百态的成果,他們尋求最為直接的靈感,在迎合市民趣味的同時也拓展了題材範圍,并通過浮世繪美人圖體現平民化的藝術情趣、呈現日本民族的精緻審美,用流轉的線條和雅緻的設色,呈現出美人的風姿。
“能劇”“歌舞伎”和“文樂”并稱為日本的三大古典戲劇形式,其中的歌舞伎産生于江戶時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衆戲劇形式。随着歌舞伎劇目的人氣高漲,相關版畫的發展亦蓬勃興盛。在“和之鏡”章節中,鳥居清信、鳥居清倍、鳥居清滿、豐原國周等創作的以歌舞伎為題材的作品,共同開創了歌舞伎浮世繪的時代。
17世紀,德川幕府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占城,日本列島随之迎來太平盛世。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和市民化,不僅提高了百姓的購買力,也培育了市民階層的心智,浮世繪便在這時應運而生。浮世繪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品”,其清麗的設色和優美婉轉的線條十分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要,取材于現實生活又兼具功能性的特點使之成為一種流行于大衆民間的藝術。
在江戶時代甚至到了明治時代初期,浮世繪都與“藝術”無關,隻是一種價格低廉的消費品,甚至還被充當包裝紙随商品奉送。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浮世繪飄洋過海到了歐美,源自東方的鮮豔設色、彎曲流轉的線條、散點透視的法則,被印象派畫家所學習,激發了諸如莫奈、梵高等歐洲藝術家的靈感,也造就了印象派的成熟,這時,浮世繪才開始被視為藝術。曆經300餘年,如今浮世繪的影響已深入亞洲及歐洲,“透過浮世繪作品,我們得以認識到那些如煙花般璀璨、光色斑斓的绮麗世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館長冀鵬程說。
扇屋内花扇 喜多川歌麿
《當時全盛美人揃》是寬政年間在吉原廣受好評的花魁十餘幅系列。日文漢字“揃”意為成套、成組。該系列以吉原花魁的典型坐姿——膝蓋以上的半身構圖,表現女性的姿态美。系列中,每幅畫上均有人物的名字。《若松屋内雛鶴》《扇屋内花扇》描繪的是吉原兩大花魁明星,花扇因擅長詩書而知名,她分别拜國學家、詩人三島自寬和漢學家、書法家澤田東江為師,學養可見一斑。畫中的花扇梳着被稱為“忍”的發型,穿着大唐草花紋的前帶、黑底罩衫、櫻花紋的小袖正裝,略微低頭作沉思狀。不隻是單純的美人畫,還表現出人物的心理狀态。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