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非遺傳承?據新華社,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劇團複工、曲目複演,昆曲家鄉——姑蘇城、上海灘的戲台又熱鬧起來昆曲藝術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堪稱我國的非遺之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昆曲非遺傳承?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據新華社,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劇團複工、曲目複演,昆曲家鄉——姑蘇城、上海灘的戲台又熱鬧起來。昆曲藝術于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堪稱我國的非遺之首。
戲曲編劇魏睿撰寫昆劇新作《浣紗記傳奇》時發現,穿越時空的昆曲,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數百年後依然具有引人矚目的“網紅”基因。比如“曲聖”魏良輔在改良唱腔時,經常自己試唱;戲曲家梁辰魚在創作時也身體力行。回望昆曲的形成,這些祖師爺好比是第一代昆劇小生。
如今,昆曲工作者正主動适應快節奏的網絡傳播,“水磨腔”不再曲高和寡,而是知音漸多。單從《牡丹亭》的創作編排看,就見證了昆曲近年來的繁榮與創新。從北京到江蘇,再到上海,再到海外,有廳堂版、傳承版、精華版、園林版、青春版、中日版等。
疫情的發生,也進一步倒逼昆曲舞台與科學技術銜接、融合。比如,江蘇省昆劇院就通過“5G聲聲慢”活動,重新拉開昆曲的表演大幕。新技術與非遺的結合,不僅讓昆曲煥發了新活力,同時也降低了昆曲賞析的準入門檻。觀衆花十幾塊錢的“票價”,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貴賓般的劇場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