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川鎮全貌
貢川會清橋
落地貢川的永安地質公園
陳氏大宗祠的祭祀活動
落地貢川的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
流傳至今的貢席編織傳統工藝
●三明日報記者 楊燕蓉 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魏興谷 通訊員 羅聯永 文/圖
俗語說,先有貢川後有永安。自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時任朝廷禦史中丞的陳雍攜子開發,貢川鎮距今已有1270多年的曆史。
歲月無聲,曆史卻在悄悄沉澱。從環鎮而建的明代古城牆,到橫跨胡貢溪的會清橋,再到文風彙聚的陳氏大宗祠……這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點一共10餘處。這塊土地上,更是走出了無數名流才俊。“獻貢物品、川程遙之”。因敬獻“貢席”,貢川還得宋朝皇帝親自賜名。這裡素來物産豐富,貢席、貢雞、閩筍、飛橋莴苣等讓貢川這顆山區明珠在全國熠熠生輝。當然,不管是“冰冷”的曆史建築,還是極盡豐富的物産,都隻能代表一時的輝煌。千年“風流”俱往矣,還看今朝新發展。“承古拓新,敢闖善謀。”貢川鎮黨委書記陳許忠說,這八個字既是黨委、政府的執政理念,也應當成為貢川人勇往向前的勵志警句,成為開創貢川新的發展曆程的内在理念。于是,在曆史文化方面,文化古迹打開全面修繕“模式”,鄉村旅遊融入曆史人文,古鎮文化遊、高山生态遊,讓這些珍貴而古老的文物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工業方面,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進駐,貢川迎來産業發展的春天,在做好傳統産業轉型的同時,鎮裡下大力氣打造石墨特色小鎮,不斷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在農業方面,特色種養業遍地開花,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湧入,讓地道的貢川農民實現華麗轉身……
文物:煥發新生 一衣帶水、古橋城牆、石階古井、宗祠故居……漫步貢川古鎮,随處可遇曆史的珍貴印記。
這裡有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古城牆,古稱“貢堡”,原全長約3100米,高約7米,設七個城門。牆基用鵝卵石、花崗石、丹霞石作基礎,上部用青磚包砌,這些青磚是專門定制燒造,許多磚上印有“貢堡”“貢川”字樣,有的還印上燒制工匠的名字。因為古城牆,貢川鎮成為我省唯一的城堡式古鎮。
這裡的“筍幫公棧”建于清順治三年(公元1657年),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筍業同業公會。在過去,每當閩筍出筍季節,各地知名筍商雲集于此,敲定這年筍幹的價格,全國筍販前來此處訂貨,并沿沙溪河運送至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上百年間,貢川筍幫公棧牢牢把握住行業的話語權。
這裡還有以“一門兩理學,九子十科名”聞名的陳氏大宗祠;擁有530多年曆史,成為貢川地标之一的會清橋……
貢川的曆史文化資源豐富,多達101處。然而,時間流逝,大部分文物或破損厲害或消失不見。千年古鎮的文保工作擺上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這一次,貢川鎮以創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為契機,變一貫的敲敲打打為系統修繕,讓文物煥發新生。
前年,《永安市貢川鎮曆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出台,對古鎮進行系統規劃和建設,明确了核心保護區範圍和建設控制範圍,并對保護範圍内的土地使用、道路水系、建築質量、建築風貌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對重點區域進行了規劃引導和指标控制,構建層級鮮明、類型齊全、覆蓋全面的保護規劃編制和研究體系。
由此,貢川古城牆、碼頭、傳統建築、街巷空間等多元曆史文化元素納入修繕、複原範疇,貢品、古琴、曆史名人故事、民俗等非物質文化資源也一并進入政府的保護視野。
一年多時間,古城牆修繕了700多米,會清橋加固保護工程竣工,李寶焌故居、進士巷、萊紫閣列入規劃修建項目。非物質文化資源方面,該鎮加大貢席産業扶持力度;成立古琴教研基地,打造明代古琴大師楊表正的故裡;開啟陳氏家譜、曆史小說《大儒裡》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打好理學文化牌……
在修繕中守望過往的輝煌,在保護中傳承一脈相承的文化精髓。貢川鎮鎮長張如盛認為,文物保護工作還惠及當地的民風建設。張如盛迄今還記得,去年古城牆修繕時,村民自發捐獻古城磚的情景。2016年9月份,鎮裡在修繕攀龍、集鳳、延爽這幾個村的古城牆時,因為古城磚緊缺,工程一時被叫停。此事經村裡黨員逐戶宣傳,幾個村的村民在一夜之間捐獻了2000多塊古城磚。“說實話,當第二天早上看到擺放于延爽和集鳳交界處的那一堆小山似的磚塊時,我被深深感動了。”張如盛說,過去,村民們經常撿拾脫落的古城磚用于建設豬圈、雞圈等,前幾年農村環境整治,這些建築拆除後古城磚卻是一塊都沒有流出,因為這些年代久遠的古城磚,作為文物搜集,一塊可以賣出10-20元的價格。
舍小我成大我。其實,貢川人一直都有愛國愛家的情懷。當年日寇進犯我東南沿海時,貢川的筍商和普通筍農們自發捐獻筍幹,倒入閩江口絆住敵人的船隻,這個故事迄今廣為流傳;而在修築古城牆時,鄉親們也是積極參與,投工投勞。
立足文化底蘊和綠水青山優勢,這幾年,貢川積極探索“旅遊 ”“生态 ”模式,推出古鎮文化遊、高山生态遊等旅遊線路,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裡,感受千年的曆史滄桑,尋找心中的一片淨土。
每年農曆三月三,是貢川一年一度的會清民俗文化節。這一天,來自各地的人們雲集于此,在古老的祈福、悅耳的鼓樂聲中,漫步千年古鎮,尋找着古老的印記;一年兩次的貢川陳氏家族谒祖大典,同樣吸引了海内外宗親們的目光,尊師重教、助貧扶弱的傳統,從陳瓘、陳淵兩位理學大家身上世代傳承……
貢川不僅是一片人文聖地,更是一方山清水秀的靈秀之地。這裡良好的生态讓生命力更為強盛,被譽為“長壽鎮”。鎮裡因勢利導推出了“鄉村生态遊”,依托美麗鄉村建設,龍嶺、雙峰等高山村走入人們的視野,就在三月份,龍嶺村漫山的竹筍、遍地的鮮花,吸引了衆多觀光體驗者。而今,立足三峽新能源貢川風電項目,貢川把産業和旅遊完美結合,用風機把張荊、雙峰、洋峰這三個高山村串點成線,凸顯高山旅遊效應,打造鄉村旅遊新亮點。
工業:點“墨”成金 将旅遊融入不動的文物,貢川千年的曆史積澱成為“活寶”;将地下豐富的石墨資源開發利用,點“墨”成金,石墨和石墨烯産業讓貢川抱上了“金娃娃”。
下月初,位于貢川的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将迎來中國(永安)石墨及石墨(烯)創新創業大賽,屆時,一批優質的項目将聚集園區,為推動石墨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而去年8月份,永安石墨和石墨烯産業産學研對接暨項目招商推介會剛舉行。一年未到,兩場盛會。永安市委、市政府對石墨産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貢川這個石墨小鎮的獨特魅力。
福建翔豐華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産業園的龍頭企業,2015年5月落戶,三年時間已申請專利81項,掌握石墨負極材料生産和應用的核心技術,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高端天然石墨數控生産線技術居全國前三名,成為甯德時代、比亞迪、三星等知名企業的主要供應商。前年公司營業收入1.3億元、利稅1494萬元。去年更是直接翻番,營業收入3.2億元、利稅達4129萬元。月初,公司正式被列入全市10家重點打造的百億産值龍頭企業之一,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石墨碳素材料百億産值。
此外,園區内泰啟力飛公司,緻力将石墨烯運用于高分子基材改性,是國内首家從事石墨烯散熱産品應用開發研究,并大規模運用于實際工業生産的高科技企業,開發的石墨烯高分子複合材料散熱器填補國内空白;總投資5億元的鼎豐碳素前年11月落地,目前正在進行産品中試,投産後,特種等靜壓石墨将填補我國在高端核石墨領域的技術空白……
就是這樣的一家家高精尖石墨企業讓全國同行趨之若鹜。而作為一個小鎮,貢川為何能承載擁有這麼多高大上企業的産業園呢?
并非機緣巧合,而是厚積薄發。陳許忠這樣認為。
貢川居于三明、永安兩城重要的連接點,交通區位明顯,北距三明市30公裡,南距永安16公裡,與泉三高速公路莘口、益口兩個互通口相距10到15公裡。去年,貢川高速互通口開通,更是直接與福川、水東工業大道(石墨園所在地)互聯互通。早在2006年,貢川就利用這樣的優勢,與槐南鎮共建貢川水東工業園(如今叫福川[含水東]工業園),并在兩年時間内讓1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落地開花。2009年,這個迅速發展的園區成為三明經濟開發區“一區兩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如今,作為老工業基地,這裡的染整、紙制品等産業風生水起。
厚重的産業基礎提升了全鎮的園區承載能力,石墨産業園的落地也就不足為奇。
敢謀善闖、敢于擔當,這樣的人文精神也在助推工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翔豐華原本是在廣東東莞,是永安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連同貢川鎮執政者一次次地用心招商,最終才來到石墨産業園。而鎮裡一早就備好的閑置廠房,讓企業實現拎包入住。從簽約到投産僅僅用了5個月時間。
既要快發展,也要綠發展。
對于傳統的染整等行業,鎮裡加快轉型步伐。溢佳仁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無水染整工藝,基本實現生産過程零排放、零污染,并逐漸從賣紡織品轉向賣設備賣技術;去年以來,鎮裡對全鎮16個燒煤鍋爐進行改造,15家企業10噸以下的燒煤鍋爐全部改成生物質能或燃氣鍋爐燃燒,進一步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
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并行發展,形成“雙輪驅動”,貢川工業成績亮眼,去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産值92.28億元,增長23.04%。
百尺竿頭,期待更進一步。去年,鎮裡以列入全省石墨特色小鎮為契機,完成《永安石墨小鎮創建規劃》,投資600萬元,實施了貢川大橋、會清橋、陳氏大宗祠等一批重點工程,并配套人才公寓、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農業:轉型求“特” 工業經濟有“亮點”,農業發展有“特點”。作為農業大鎮,這裡走出的農産品名氣很大。
飛橋莴苣聲名遠播,白玉苦瓜賣相更好,黃金瓜在永安所有鄉鎮中産量最多……說起鎮上的農産品,陳許忠不自覺自賣自誇起來。
沿沙溪良好的氣候滋養了片片農田,郁郁蔥蔥的森林涵養了高山,發展種養業在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天時地利,還要人勤奮。一代代貢川人在土地上勤勞耕作,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響當當的農業品牌,除了莴苣、苦瓜、黃金瓜,這裡的黃椒、貢席、泥鳅等都是市場的“香饽饽”。
承古拓新,新時代農業也要有新作為。貢川人正一步步摒棄“傻大笨粗”的經營模式,朝着現代農業轉型。
葉平建,是新發沖村的一名普通農民。在他的家中擺放着一台顯微鏡,這是他用來觀察害蟲的。“病蟲害越來越多,肉眼根本看不準。”比如蔬菜感染了病毒和害了螨蟲,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而病毒具有傳染性,往往需要全部摘除,螨蟲隻需噴藥就行。吃過這方面虧的葉平建,買來了顯微鏡,仔細研究各種病毒害。
“無法對症下藥,就會病急亂投醫,碰到任何病蟲害都是‘敵敵畏’,這對生态農業十分不利。”學植物保護出身的張如盛對此頗有心得,他認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要從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着手。
果蔬種植講座、職業農民培訓……葉平建從政府部門那些大大小小的培訓會上學到了不少好東西。
在村裡,他是為數不多的三個大棚蔬菜種植戶之一。盡管投入較大,但植入現代灌溉、施肥技術的大棚,讓葉平建輕輕松松當農民。“我三畝地,每年就種一季,利潤6萬元左右。”其餘時間,他要麼去做自己熱愛的纜道維修,要麼四處遊玩。看着葉平建今年大棚種植的黃椒又喜獲豐收,且售價每斤比市場高出3元,幾個鄰居躍躍欲試,正打算效仿。
離葉平建家幾百米遠,是水産養殖戶鄧金招的家。她是鎮裡首批從事水産養殖的農民,從1986年飼養胡子魚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養殖經驗。鄧金招搞水産與别人不同,她把市場盯得很緊。“大規模養殖胡子魚、田雞、泥鳅,在鎮上,可以說我都是帶頭人。”鄧金招雖隻有小學文化,卻熱愛讀書看報,《農民科技報》《農村百事通》等報刊她每日必看。這些“三農”書籍也成為她從事水産養殖的風向标。
下定決心養胡子魚是從報上看到長汀胡子魚熱賣且售價高,轉向無土泥鳅養殖也是了解到那時全國隻有江蘇人在養……
前景看好,如何養好?鄧金招又買了各種專業書籍,細細研究。專業知識“上身”,再加上勤勞肯幹,鄧金招的水産養殖搞得風聲水起。養殖胡子魚時,遠到哈爾濱,南至海南的養殖戶一批接着一批來學習;養殖泥鳅的這幾年,她的家中更是“住客”不斷,來學習養殖經驗的養殖戶,常常一住就是一年。如今,她已成為三明泥鳅協會的技術骨幹、“土專家”了,她的“學生”遍布全國。
10月份成鳅才上市,月初,她的成鳅連同泥鳅苗全部被預定走了。年年如此,鄧金招已經習慣了。
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貢川鎮不斷湧現出來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構建新的農業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産業轉型發展。
目前,鎮裡特色農産品基地效應初顯,打造了龍大、新發沖千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雙峰、洋峰千畝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全鎮現有7個果蔬種植專業村,每年,僅西瓜和蔬菜兩項就可為當地農民帶來近2000萬元的産值收入;農業特色品牌凸顯,龍嶺村的席草、皇菊,高山村的七葉一枝花和林下金線蓮,大坂村的櫻花,張荊村的紫薇花,鎮裡“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貢川鎮以“貢川草席”被列入國家地理标志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契機,專門出台文件,支持貢席從席草種植、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發展,推動貢席一二三産融合,促進這一傳統農特産品轉型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