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古瓷器本身,都反應了特定時代,制瓷工藝的風格特點,特别是瓷器的器形,更是瓷器式樣傳承演變的直接反映。
随着文明和物質水平的進步,實用的瓶子越來越具有藝術性。而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該如何正确地稱呼一件花瓶,真是難倒了不少人!
識别花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某個部位最顯著的特點來稱呼。比如脖子,也就是專業術語中的頸,脖子上有弦紋就可以叫弦紋瓶。
官窯青釉弦紋瓶 宋 故宮博物院
再比如器耳,特征不明顯的用數量稱呼,兩隻耳叫雙耳瓶,四隻耳叫四耳瓶,依次類推......
粉彩花卉雙耳瓶 清道光 故宮博物院
特征明顯的就更簡單了,龍形叫龍耳、鳳形叫鳳耳......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種特殊情況是,如果是兩隻對稱的管狀耳,不能叫管耳,得叫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 宋 故宮博物院
再再比如瓶口,口小的叫小口瓶;口跟脖子一樣大的叫直口瓶;口比脖子粗,口緣外撇的叫撇口瓶;瓶口再大些,做成淺盤一樣的叫盤口瓶;做成花瓣狀的叫花口瓶......
你能對号入座嗎?
是不是很easy?
但莫名覺得太簡單粗暴,關鍵顯得不夠專業怎麼辦?如果你也這樣覺得,那下面我們來開啟專業版!
宋代
雖然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老祖宗們就開始用瓶子插花了,但用花瓶這個詞來專指插花的瓶子,卻到了北宋才出現在文獻記載上。
冬間花瓶多凍破,以爐灰置瓶底下,則不凍。——宋 溫革《瑣碎錄》
有了新名字的宋代花瓶,樣子卻沒什麼創新,基本上是把從前用來盛水、裝酒、祭祀用的瓷器、青銅器直接拿來插花。
膽式瓶
宋代最常見的花瓶,可能也是最早冠名花瓶這個稱呼的瓶子,是膽式瓶。
膽式瓶一般體型比較小,形狀很好認,上銳下圓,形若垂膽。說通俗一點就是溜肩膀,脖子細長直,肚子大而鼓,正适合插花。
哥窯膽式瓶 宋 故宮博物院
膽式瓶還有兩個近親,在膽式瓶的基礎上,把脖子進一步拉長就得到了直頸瓶。
粉彩桃花紋直頸瓶 清雍正 故宮博物院
直頸瓶的脖子再加粗,就又變成了長頸瓶。
孔雀藍色玻璃長頸瓶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
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隋代就已經出現,最早是用來乘酒的,到了北宋被愛花的宋代人拿來插花。
玉壺春瓶的樣子,有點像被人當頭一巴掌給拍扁了的膽式瓶,瓶口被拍的外撇,脖子也被壓短了一點,溜肩膀和大肚子倒是沒有變。
因此,有人認為玉壺春瓶是從膽式瓶演變而來的。
鬥彩嬰戲玉壺春瓶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
梅瓶
同樣從酒瓶變花瓶的,還有梅瓶。
梅瓶在宋代叫經瓶,因為每次皇帝帶領大臣集體學習完經文後,聚餐的時候都會用這種瓶子喝酒。
梅瓶這個名字則是清代才出現,意思是它瓶口特别小,最适合插瘦骨嶙峋的梅花。
霁紅釉梅瓶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除了瓶口小,梅瓶的特點還有:肩部豐滿、脖子細短,整體重心偏上,越往下越收,擺起來的時候有一種亭亭玉立的感覺。
花觚
除了改造酒瓶之外,宋代花瓶還喜歡模仿。
觚是商周時代的酒器,整體像一隻倒立的喇叭,造型非常别緻,被風雅的宋代人選中當花瓶之後,改名叫“花觚”。
南宋時,開始出現仿銅觚造型的瓷質花觚,一經出現就成為花瓶中的熱銷款,風靡元、明、清三代。
天藍釉花觚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蒜頭瓶
蒜頭瓶仿的是則漢代的青銅蒜頭壺,最大得特點就是瓶口長得像頭蒜,明清時期很是流行。
白釉塑貼紅蟠螭紋蒜頭瓶 明嘉靖 故宮博物院
琮式瓶
仿完青銅器,還仿玉器。
琮是古代祭祀用的禮玉,筒狀,内圓外方。南宋時,人們仿照琮的樣子燒制瓷器,也就是後來花瓶中的琮式瓶。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宋 故宮博物院
紙槌瓶
再仿紙槌。
宋代流行的紙槌瓶,據說是因為長得像造紙時用來打漿的槌子而得名。
既然像槌子,那麼基本外形特征也就可以确定了,直口、細長脖子(充當把手),方肩膀、圓柱狀的肚子(充當槌頭)。
汝窯奉華紙槌瓶 北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
瓜棱瓶
再再仿瓜棱。
瓜棱瓶仿自然瓜棱的形态燒制,肚子上均勻分布着凸凹的弧線,整體形狀則随時代變化,不拘一格。
龍泉窯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宋 四川青瓷博物館
葫蘆瓶
再再再仿葫蘆。
葫蘆瓶絕對是所有花瓶中最好認的,顧名思義,長得像個葫蘆。無論後來産生了多少種變化:上圓下方形、扁腹形、長腹形......,還是一眼就能認出。
畫琺琅大吉葫蘆瓶 清 故宮博物院
哥釉葫蘆瓶 明 故宮博物院
淨瓶
淨瓶來源于佛教用器,算是宋代所有花瓶中最特殊的。
梵語叫軍持,是用來盛水的容器,後來成為佛教供器,到南宋時又雙叒叕被拿來插花。
淨瓶的樣式分兩口和單口,用來插花的應該是單口淨瓶,基本特征是口小、寬肩、脖子長,脖子上還有一圈出沿。
龍泉窯青釉淨瓶 元 故宮博物院
明代
明代花瓶有所創新,但種類并不多。
而且明朝花瓶的名字都走高度概括的寫實風格,聽到名字基本就能想明白這個花瓶長什麼樣。
天球瓶
天球瓶最早出現在明宣德時期,據說因受西亞文化影響而誕生。
天球瓶最大的特點就是肚子像球一樣圓,除此之外,脖子長而直,口緣微微外撇,一般體型比較大。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明永樂 故宮博物院
扁瓶
扁瓶又叫扁壺,明永宣時期受外來影響而燒制的新型花瓶。
扁瓶的特點就一個字——扁,細長脖子下面,是一個扁圓形狀的肚子,底部呈橢圓形。
青花折枝花紋雙耳扁壺 明宣德 故宮博物院
扁瓶裡面,有一種比較特殊、肚子長得像鼓一樣的,因為從正面看上去肚子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又叫寶月瓶。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
壁瓶
壁瓶也叫轎瓶,顧名思義是能挂在牆壁或轎子上的一種花瓶。
因此,壁瓶從前面看可能千奇百怪、各不一樣,但背後都一個樣,一水的平闆帶穿孔。明萬曆時的創新器形。
五彩雲鳳紋葫蘆式壁瓶 明萬曆
清代
清朝是花瓶樣式創新的高峰期,尤其在康雍乾這祖孫三代手裡,簡直是玩出了花,新樣式、新名字像雨後春筍一樣,噌噌噌往外冒。
觀音瓶
觀音瓶也叫觀音尊,康熙時出現的新品種。
觀音瓶和梅瓶的相似度高達90%,區别隻在肩部以上,梅瓶口小脖子短,觀音瓶基本上可以看作把脖子拉長、加粗,口加大之後的梅瓶。
郎窯紅釉觀音尊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把觀音瓶的口進一步加大,變成喇叭狀,就又得到了一個新品種——鳳尾尊(瓶)。
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琵琶瓶
琵琶瓶,又叫琵琶尊。記住它的訣竅仍然在于梅瓶,看它像不像倒扣在桌子上的梅瓶?
郎窯紅釉琵琶尊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柳葉瓶
柳葉瓶,康熙時的又一個新品種。
聽名字也不難想象,柳葉瓶必定高瘦細長,具體特征是口部外撇,細脖子,肩部最寬,越往下越瘦,又叫"美人肩"。
豇豆紅柳葉瓶 清雍正 私人藏品
荸荠瓶
荸荠瓶,還是康熙。
荸荠瓶自然像荸荠,肚子扁圓,脖子短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清雍正 故宮博物院
棒槌瓶
棒槌瓶,又是康熙。
棒槌瓶,顧名思義長得像洗衣服用的棒槌,有圓棒槌和方棒槌之分。
圓棒槌瓶是盤口,短粗脖子,圓折肩,長筒狀的肚子。
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方棒槌瓶也叫方瓶,撇口,短粗脖子,平肩微折,肚子是個上寬下窄的長方體。
青花山水人物圖方瓶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