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對馬,犬對貓,旨酒對嘉肴。
【注釋】:旨:形容詞,味道美好的。旨酒,就是美酒。《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通宴)樂嘉賓之心。”
嘉肴:亦作“嘉殽”或“佳肴”。美味的菜肴。《詩·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桃紅對柳綠,竹葉對松梢。
【注釋】:桃紅柳綠是常用的描寫春景的詞語。
松和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富有君子氣節的符号。此外,竹葉和松梢都有翠綠長青的顔色和銳意之态,所以可為對應。
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對東郊。
【注釋】:藜杖:用藜(一種藤狀植物)的老莖制作的拐杖,質輕而堅韌。
布衣:以麻布制作的衣裳,這是平民的服裝。
白駒形皎皎,黃鳥語交交。
【注釋】:白駒形皎皎:出自《詩經》。《小雅·白駒》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皎皎白駒,贲然來思”、“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皎皎,形容詞,很白很白的樣子。
黃鳥語交交:出自《秦風·黃鳥》有“交交黃鳥,止于棘”、“交交黃鳥,止于桑”、“交交黃鳥,止于楚”。交交,象聲詞,黃鳥的叫聲。
花圃春殘無客到,柴門夜永有僧敲。
【注釋】:上聯源自唐白居易《微之宅殘牡丹》詩句:“殘紅零落無人賞,雨打風吹花不全。”
下聯源自唐代詩人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夜永:即永夜,長夜。此聯所說之情境出自五代何光薳《鑒戒錄》卷8。據說唐代詩人賈島騎着毛驢在路上行走,作了“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詩,後又想将“推”字改為“敲”字,拿不定主意,便一邊做推與敲的手勢一邊思考,沒注意撞到了當時擔任京兆尹的韓愈的車前,韓愈問清是怎麼回事後,便停下車,考慮了很久,說:還是敲字好。于是就留下了“僧敲月下門”的佳句和“推敲”這個典故。
牆畔佳人,飄揚競把秋千舞;樓前公子,笑語争将蹴踘抛(cù jū)。
【注釋】:上聯描寫的是牆邊的美妙女郎競相高高蕩起秋千,衣帶飄揚如仙女淩風。宋蘇轼《蝶戀花·春景》詞雲:“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蘇東坡借偶然佳人的一幕,表達了多情的“牆外行人”“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地失落感...
競:争着。秋千:《古今藝術圖》言:“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謂之鞦韆。一雲當作千秋,本出漢宮祝壽詞,後人倒讀,又易其字為鞦韆耳。”
蹴鞠:原為古代軍隊中一種帶有習武和鍛煉身體性質的遊戲,有點類似現代的足球,後來推廣到平民之中,成為一種普通的遊戲。此處指此遊戲用的球。
【譯文】:
牛和馬相對,狗和貓相對,美酒和佳肴相對。
粉紅的桃花和翠綠的楊柳相對,竹子的葉子和松樹的樹梢相對。
拄拐杖的老翁,穿布衣的砍柴人,城北的荒野和城東的郊外相對。
白馬的皮毛如月光般皎潔明亮,黃雀的鳴叫像歌聲般婉轉動聽。
春光将逝,仍無人到花園裡欣賞春色,夜深人靜,柴門竟有僧人敲。
花牆内佳人在秋千上歡快地搖蕩嬉戲,高樓下公子們正熱火朝天地玩着蹴鞠。
下平15韻有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 了 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緻用普通話判别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