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求平台不與菜販争利,最終是消費者為菜販犧牲,要求那位單親媽媽每天下班多走1公裡路,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圖源新京報網。
随着多家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社區團購賽道,作為新業态的社區團購,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
就在這兩天,一篇文章刷屏網絡,文章直指:“不講武德”的互聯網巨頭正在用資本奪走無數賣菜小商販的生計,這是不道德的……
“大家都團購買菜了,那些靠賣菜為生的小攤販還怎麼活?”事實上,這代表了一群人的心态。他們會秉持泛道德化視角看問題,認為互聯網巨頭這樣是端了小攤販的飯碗。
但看待社區團購的利弊,顯然應回歸市場本位的認知坐标系。就算要秉持道德化視角,也該動态化看問題,而不是靜态化審視;該着眼于全局,而不是隻看單向度。
就此事而言,提出質疑者不免有些道德責難的意思,背後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新業态産生,會帶來的大量新興就業崗位,最終将會惠及消費者群體。
讓小攤販活下去的道德責任,不能由消費者承擔
“大家都團購買菜了,那些靠賣菜為生的小攤販怎麼活?” 這句話說到底隻着眼于廠家與商家(包括小攤販),卻完全忽視了消費者在消費環節中的作用與權益。
消費者買菜,考慮的往往是自身便利與實惠。他們以此為出發點,選擇以某種方式買菜,本身不該被苛責。
消費者手中的每一塊錢,都可以被稱為消費者主權,意味着消費者用自己的錢投票,投向那些價格更低、質量更好、更方便、更高效的供應者。
體量再大的平台、競争再強的市場,錢仍然是一塊一塊地賺。它們能賺錢,背後是消費者有好處拿,如物美價廉等。這是看待團購買菜或小攤販賣菜模式利弊時不能繞開的考量因素。
從小攤販的視角看,團購買菜模式的出現,的确會給自身帶來沖擊。但換一個消費者本位視角下的故事,很多人的感覺又會大不相同。
一位媽媽加班到很晚下班後,家裡是等着吃飯的孩子。但媽媽下了地鐵,還需要往返1公裡去菜場買菜。
但有了社區團購後,她隻需要提前訂好,下班後在小區門口的便利店把菜提回家就可以了,也省下了往返菜場的體力與時間。
她有義務為了菜場的人的生計每天多走一公裡嗎?顯然沒有。消費者想要價廉物美是不道德的嗎?顯然不是。
而滿足消費者價廉物美需求的商家、平台,也都是為了生存。以單一的道德視角去看待,恰恰是把複雜問題給單薄化了。
換句話說,誰都無權要求消費者為菜販犧牲——隻為了讓平台不與菜販争利。要求那位單親媽媽每天下班多走1公裡路,也不符合常理。
▲圖源新京報網。
新業态通過價格競争惠及消費者
還需看到,團購買菜作為新業态形式,真沒那麼“面目猙獰”。
曆史上的産業更替也表明,新興業态的誕生最終受惠的還是消費者。最典型的是汽車工業發展。
汽車最初是由一個工人從頭到尾完成組裝的。1913年亨利·福特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T型車流水線。
在流水線旁,工人們把各自負責的零件裝到在流水線上緩緩移動的汽車車身上。從這時起,隻有少數技術工人才能生産汽車的曆史被改寫了。
第一批汽車工人的優勢位置被打破了。多年之後,随着自動化生産線的出現,裝零件的工人也被淘汰。
自動化生産線提高了汽車組裝的效率,在現代汽車工業中,一條自動化生産線平均一分鐘就能生産一輛汽車。
而這種生産進化的壓力來自消費者。消費者挑選便宜汽車的市場競争壓力,通過市場層層傳遞,最終自動化組裝成為汽車生産的必然。
在此過程中,新技術、新業态節約了成本,但廠家未必有超額的利潤——因為競争會很激烈。
産業新陳代謝帶動新崗位
回到就業向度上,把團購買菜視作洪水猛獸的思維,未免似曾相識——常常在技術更叠時能聽到。
如汽車出現後,很多人會批評,馬車車夫的飯碗被端了;
如電商的批評者認為,電商出現使人們不喜歡在實體店買東西,最後沖擊了線下商店。
有些人還進一步言之:電商興起後,由于沒有了中間的銷售渠道,商家在線上面臨的是更加激烈的價格競争,使得商家的利潤被擠壓,從而影響廠家的再生産行為,繼而影響生産的技術進步。
從經濟學上看,人基于收入進行消費。簡單地說,人花的錢與掙的錢有個大概的比值,錢總是要花出去的,不花在這裡,就會花在那裡。雖然人們在網購中節約了錢,但省下的錢也會在其他渠道花出去,會投入到其他消費領域中。與此同時,省下來的錢讓消費者有了更高的消費需求,當消費者需求升級後,新需求也催生出新的産業。
電商的出現,雖然可能使得實體店鋪受到影響,但城市中以休閑、餐飲、娛樂、健身功能為主的城市廣場卻興起了。以服務體驗為主的消費模式受到消費者重視。而快遞作為“電商的下半身”也得以蓬勃發展,快遞業成了巨型就業容納器。
外賣行業也一樣,起初有人擔心影響實體餐飲業,但其實是平台連接餐飲企業,很多人也通過送外賣的方式實現了就業。
解決就業,不能靠道德約束維持舊産業,而忽視了新業态背後帶動的就業崗位。
▲圖源新京報網。
互聯網平台可以賦能小攤販
不可否認,團購買菜的确會沖擊部分小攤販的生意,這點毋庸置疑。
但得看到兩點:一,菜籃子行業本身就在不斷地變。
回顧我國的菜籃子行業曆史,從種菜的農民,到進城在自由市場賣菜,再到農貿市場的菜販,再到小區菜販,這個行業本身一直在轉變之中。這就需要從業者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能。
如今,借由團購買菜業态,有些人從菜販成長為社區團購的社區團長,就是順勢而變。
二,平台有能力也有責任幫扶那些掉隊者。
确實有些菜飯變成了社區團購團長,但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年紀大的人,跟不上這種快節奏的轉變。他們的生計确實不應該被忽視。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互聯網平台在為消費者帶來更大效率的同時,也應該秉持 “科技向善”的理念,多從倫理角度思考科技發展,不斷打磨以人為本的互聯網産品。所謂以人為本,這裡的“人”既要包括消費者,也要包括舊業态中的從業人員。
比如,讓他們成為B端商戶,為他們提供一些相對低技能的工作崗位,讓他們搭上互聯網便車。政府也應該提供各種培訓,幫助他們跟上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當然不應該因為某些人而停滞,但在前進的過程中,也不應該抛棄這些走得慢的人。
說到底,在看待“社區團購是否奪了小攤販生計”的問題上,我們要“底層視角”但不要反創新——把産業升級跟民生、就業對立,是隻見“道德”不見其他。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丁慧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李立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