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子張像
本篇主要記述孔子的弟子之言,而子張、子夏為多,子遊、曾子、子貢次之。
原文1
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志士在國家危難時能夠見義勇為,舍生取義,有利可得時考慮是否合手道義(見利思義)。祭祀時恭恭敬敬。執喪時悲悲切切。如果,人能做到這樣,就達到了士的标準。”此四者也是士的立身大節。
原文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所得),焉能為亡(無)。”
譯文:
子張說:“知德在心而不以弘揚教育,思想太狹窄,就是把德孤立。相信道義而不為忠誠,則等于廢除道義。所以說等於沒有得到道義的知識和思想,因此不會有所作為。”
子夏像
原文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學生問“交友之道”於子張。
子張說:“子夏怎麼說?”
學生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人與交,低下者就不須交往,可以拒絕。”
子張說:“這是什麼話?據我所知,君子尊重賢人而且也能包容其它人。鼓勵為善之人,批評不做善事、不學習的人。我是今時之大賢,對人完全能容納。假如我是普通人,人也拒我,如果是這樣,我們沒有道理拒别人於門外。”
(朱熹認為:大賢雖無所不容,但“大故”亦當絕,不賢不可拒。然“損友”當遠。學者不可不察。)
原文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①,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①泥:不通。
譯文:
子夏說:“小道為農圃,醫蔔、百家衆技。小道可以觀看皆有所明,但從長遠着想宏觀,緻力於農桑技巧與道不能相通,不是君子應做的事情。”
原文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一天過去再不會有這一天了。所以抓緊時間刻苦學習,在有月亮的晚上也要利用月光看書,好學者每日可增加新的知識,同時也能鞏固已學過的東西。”
原文6
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
子夏說:“學識廣泛後勵志磨煉,泛問後思,舉一反三。(思考自己沒有辦成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曆代學者認為未及力行,何談仁在其中。又曰:學不博不能守約,志不篤不能力行,切問近思得到真谛,則仁在其中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