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講解一下“冠”字。
來自百度百科
“冠”字在戰國已出現,左向立人之上部全部字符實際是一隻帽子的象,為人頭上戴着一頂帽子的示意。
帽子的初文字形可參照“冒”字,如下圖所示。
這是朱英貴先生2021年發表的文章中提供的資料,目字之上即帽子的示意圖。
典型的帽子,上面是包着頭的主體結構,兩側兩根系帶,戰國文字之一種字形(包2·131)是中間穿了一根帶子,垂下兩端作為系帶。
戰國的冠字,這種帽子符号之下又多了兩橫,這兩橫可理解為帽子内襯,不是與下部的立人組成元字。
小篆字形,外部的曲線表示帽子主體和兩側系帶,中間的二橫表示帽子的内襯(帽子造形的主體或起其它作用的東西)。
現代有人把内部兩橫理解成與人字構成元字以表頭部,這是誤解。
這樣我們對小篆字形的冠字就可獲得初步地理解了,一個人頭上戴頂帽子(元字的兩橫是帽子内襯),旁邊還有個寸字。那寸字又起什麼作用呢?
寸字是右手形,旁邊加了一點表示計量的基準“寸口”,即寸字是長度基準,巽卦的具象。而巽卦又含有雙手一起或反複動作的意義,所以冠字中的寸字經易學轉化就可表示一個人雙手動作在戴帽子系繩扣或取帽子的動作。
冠和帽兩字的區别,就在于冠字含有戴帽子的動作在其中。
古代中國人無論男女是不理發的,男人長大後就得把頭發绾起來,再在上面戴上帽子。第一次戴帽子還得舉行一個禮儀,是在二十歲,表示人已長成。女子十六歲把頭發绾起來,插上簪子,但不戴帽子,也舉例個禮儀,向别人表示已成人可嫁人了。
現代社會少了這些禮儀,淡化了人的責任感,是一種退化的表現。
“冠”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古代的冠是一種裝飾,用來束發,帶冠表示禮貌。冠的名詞意義指帽子,由帽子又引申為形狀像帽子的或在頂部的東西。以上義讀guān。冠又讀guàn,用作動詞,意思是戴帽子。帽子戴在頭上,處于人體最高處,故引申為第一位、第一名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