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說有什麼能讓人們感受到焦慮,那一定是續航無疑。因此,在現如今的手機中,基本上都是大電池 高功率快充的組合。即使現在最高功率iQOO的200瓦快充已經幾乎能将充電速度縮減至10分鐘以内,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手機都能如此之快,而且最重要的還是充電器與數據線必須進行配套。
那麼,有沒有一項技術能讓手機在一兩分鐘内就能滿血複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的:直接換塊電池。
或許現在的年輕一代并不知道,在曾經的智能手機市場,手機的電池實際上是可以直接進行更換的。當時還有一個東西叫“萬能充”,用于給電池直接充電。但随着蘋果将不可更換電池放入了iPhone中,這個技術就逐漸的開始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據說蘋果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當時技術不行,而内置電池可以節省2mm的厚度。 後來随着機身一體化設計和超薄的潮流, 越來越多的制造商便放棄可拆卸電池。
在去年還有人做了一份表格,選出了2020年五款最好用的可換電池手機。但無論是LG V10還是紅米 Note 2,三星Note 4,都是7,8年前的老東西了。
直至今年7月,三星推出了三星 Galaxy XCover6 Pro三防手機,才又将可更換電池帶入大衆視野。隻不過,7000塊錢的價格也讓人望而卻步。
事實上,如今的“不可拆卸電池”實際上也是可拆卸的,隻不過遠沒有曾經那麼方便罷了,而且需要一定的知識理論。如果哪個環節有纰漏可能會造成接觸不良、短路等問題,從而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危險系數較高。因此現如今普通人要想給手機換電池還是需要去官方售後服務。
那麼,回到文章的主題,可拆卸電池這麼方便的技術,為何退出了我們的視野之中?
作為第一家将電池機器一體化的的公司,蘋果之前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 比如Macbook,為了讓電池可更換,就需要配備相應的機械結構,而這些機構占用機身内部空間通常是十分多的。 而通過去掉這些機械結構,将電池直接與機身集成,電池容量可提升40%。
其次就是一體化機身的普及。現如今的手機後蓋基礎無非就是玻璃,陶瓷,金屬等。曾經的三星依舊堅持可拆卸電池,而且在機身厚度和電池容量方面與其他品牌并駕齊驅,甚至遙遙領先。 但可惜的是最終三星也放棄了這個功能。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對材料的要求。 金屬和玻璃比塑料更有質感,但它們也更難加工,制造易于拆卸的結構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如果在玻璃後蓋的手機上使用的可更換電池的結構在組裝或後續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更容易破裂,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最後也是最多人認可的一種原因:一體機電池老化後,在日漸變差的續航使得使用體驗變差外,消費者就需要更換新機。而可更換電池就是在延長使用時間。這樣的“燈泡陰謀”是曾經手機廠商慣用的做法。曾經的iPod刻意控制了電池的質量,使得電池不能使用超過18個月,而蘋果卻不提供電池更換服務,逼迫消費者換新機。不過在近幾年,許多的國産廠商都提供了可更換電池的服務,最有名的自然是小米的“49元換電池”活動。
按照目前“無縫”手機的發展趨勢,手機的一體化正在逐步提高。先是可拆卸電池,然後是3.5mm耳機接口,再到未來可能的eSIM卡,愈發愉快的無線充電以及屏幕發聲技術。未來的手機可能連一個孔都不會有,就像是魅族曾發過的概念機魅族ZERO一樣。
當然我還是想說:無論電池容量再大,充電速度再快,也遠沒有能直接換塊電池快,可拆卸帶來的電量儲備多。你讓我出門帶個充電寶,但是充電寶的重量足夠我放下好很多很多塊電池。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讨論。
我是科技秋風,原創不易,歡迎點贊,關注,收藏,期待下一次的見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