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他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照顧,可作為新手爸媽,自己本就缺乏帶娃的經驗,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總是顯得力不從心,甚至還給寶寶幫了倒忙。
就拿給寶寶穿衣蓋被來舉例,有時候家長明明覺得室内溫度還可以,應該不需要給寶寶添衣,但小家夥轉頭就着涼了,可當父母認為屋裡有些冷的時候,好心給孩子蓋被,他卻出了一頭汗。
思慧的寶寶出生後,一直是被孩子的姥姥與奶奶共同照料的,兩位老人雖然在育兒方面偶有分歧,但總體來說還是很和諧的,尤其是在給孩子保暖的問題上,老人們的意見特别統一。
因為冬天本身室内外溫差比較大,所以在帶寶寶回家的那天,兩位長輩裡三層外三層給孩子包了個嚴實,就怕小家夥着涼,而且還跟思慧說:“這小孩子呀,怕冷不怕熱。”
可思慧看着被裹成“洋蔥”的兒子,再看車裡開着的熱風,心裡不禁泛起了嘀咕:“這樣能行嗎?老人的經驗到底靠譜嗎!”
其實在孩子冷熱的問題上,很多新手爸媽都像思慧一樣摸不着頭腦,也無法掌控好這個“度”,那麼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小嬰兒到底是怕冷還是怕熱呢?
小嬰兒究竟是怕冷還是怕熱?其實他兩者都不喜歡剛出生的小寶寶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對于溫度的調節能力較之成年人也相對較弱,而且對于房間内溫度的變化也會更加敏感一些,不能用大人的标準來衡量孩子的冷熱。
在周圍溫度不低的情況下,如果家長給孩子穿得太多,或者将被子蓋得太厚,那麼寶寶由于相對體表面積大,身體中的水分流逝速度也會更快,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小臉也會變得紅撲撲的。
而如果寶寶所處的環境溫度比較低,他們由于自身調節能力有限,也無法很好保持自己的正常體溫,着涼的概率就會提高,因此孩子兩者都不喜歡。
那麼家長該如何判斷孩子的冷熱呢?其實想判斷孩子冷熱也是有依據的,“二暖一涼”的原則要記好。
二暖:後背暖、脖頸暖
有些家長在判斷孩子冷暖時,習慣去摸他們的手腳,如果感覺有點涼,就會覺得是衣服穿少了,但這樣的判斷方式是錯誤的。
在同樣的環境下,寶寶的身體是穿着衣物的,而手部很多時候是露在外面的,自然會有溫差,所以正确的方式應該是去感受寶寶後背和脖頸是否溫暖,沒有出汗。
一涼:頭部涼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出門玩耍時,會習慣性地給寶寶戴個帽子,覺得這樣更能保暖。但其實孩子的頭部可以散熱,略微涼一點是很正常的情況,如果本身穿得就多再戴帽子,小朋友反而會覺得不舒服。
除此之外,家長學會計算“适中溫度”,也能幫助寶寶順利過冬小嬰兒出生後尚且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他們雖然對冷熱變化敏感,但卻不會主動去與父母溝通,隻能靠家長自己發現,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學會如何計算“适中溫度”就很重要了。
其實這本身是由鄭玉巧醫生在自己書中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寶寶在裸露狀态下最适宜的溫度。
它的計算方式是這樣的:
出生7天以内的寶寶:36.6-0.34*(出生時胎齡周數-30)-0.28*日齡
出生7天以上的寶寶:36-1.4*體重(kg)-0.03*日齡
如果家長發現家裡的溫度與計算出來的數值相差比較大,那家長就要适當地給孩子增溫或者給寶寶換一床薄被子,保持在計算溫度出來的溫度左右即可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