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牛入海,這個成語來曆不簡單,涉及一段佛教禅宗故事。佛教典籍《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中都有記載。唐朝時期的兩個僧人,一位是龍山禅師,一位是洞山和尚。洞山和尚遊曆各地,精研佛法,求教于名山大川。經過湖南潭州龍山時 ,見山幽林密,峰巒疊翠。與友人一起遊玩,相談甚歡,卻發現溪水潺潺之中有幾莖菜葉自上遊漂浮而下。遂斷定這深山之中必定有人居住。他們沿着溪流,撥草緣石,走了一段路,在半山腰看到一座小小庵堂,遇到一位形貌特異的僧人(就是龍山禅師),于是有了一段對話:
龍山禅師問道:“沒有山路進出這座大山
,你們是從哪裡來的?”
洞山和尚道:“這座山有沒有路,暫且不說,我好奇的是,您又是從哪裡進到山裡來的的呢?”
龍山禅師道:“我自小生長在此,就是這裡人。”
洞山和尚道:“你住進這座山裡,到現在有多少年了?”
龍山禅師回答說:“我早已忘記了時間。”
洞山和尚沉吟一會兒,問道:“是你先住在這裡呢,還是這座山先在這裡呢?”
龍山禅師搖搖頭道:“不知道!”
洞山和尚追問道:“為什麼不知道呢?”
龍山禅師回答道:“你我識見不同,思維不對等,我又怎麼能回答知道呢?”
洞山和尚略微有些驚訝,還是禁不住問道:“你是傳了什麼衣缽體悟了什麼道理,才住進這深山的吧?”
龍山禅師望了望遠處,回答道:“我以前曾看見兩頭泥塑之牛互不相讓,角力打鬥,最終墜入大海之中,一直到今天也沒能再見到它們的蹤影。”
洞山和尚聽罷,若有所思,神情肅穆。過了一會兒,洞山和尚又問道:“我還有問題向您請教,如何是賓中主?”
龍山答道:“長年不出戶。”
洞山又問:“如何是主中賓。”
龍山道:“青天覆白雲。”
洞山問:“賓主相去幾何。”
龍山道:“長江水上波。”
洞山又問:“賓主相見有何言說。”
龍山道:“青風拂明月。”
到此,洞山和尚殊為佩服,攜友人拜别辭去。
龍山禅師望着他們的背影,若有所思。口裡高聲念到:“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作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幾天後,龍山禅師放火燒毀了庵堂,搬到了大山深處,不再與外界接觸,禅宗史稱隐山禅師,成為馬祖道一的另一衣缽分支。
這段記錄在禅宗思想史的公案,究竟說明了什麼道理,讓後來人諸多剖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泥牛入海”這一成語,自此被人們引用來比喻有去無回,杳無音信。在文化史上,宗教史上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正是:
景德傳燈五會元,高僧大德掃晦暗。
三山五嶽藏真如,泥牛入海空尋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