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起雲湧的育兒江湖,有一個從古至今的大難題——尤其當下流感爆發,更容易讓家長膽戰心驚!那就是:發燒!
發燒其實不可怕,科大大最怕的,就是家長情急之下,踩了誤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還記得灌腸退燒導緻腎衰竭的寶寶嗎?
今天,貼心科大大就好好的說叨說叨:
給娃退燒時,哪些誤區一個都不能碰!要不要帶娃就醫,又有哪些金标準!
1
4大退燒誤區,1個也錯不起!
科大大先給大家填一個人人都會踩進去的坑——物理退燒。
❐ 物理退燒?風險大
大部分家長都持着這樣的觀點:是藥三分毒,物理退燒最靠譜,既管用又沒有副作用。
對不起,科大大來潑冷水了,娃發燒後,家長要做的第一步是:靜靜觀察。
因為發燒,是人體應對外來病原體的一種抵抗方式。
除非是超高熱,發燒本身并不會娃身體造成傷害。相反,适當的發熱其實有利于疾病的康複。
所以,一般發熱的應對原則就是——讓娃舒服。
擦酒精這樣的硬核退燒法,可千萬别給娃用:
新聞來源:人民網
類似的還有吹電扇、敷冰袋等,也是同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溫水擦浴,隻适用于寶寶覺得熱的時候。如果娃正在體溫上升期,覺得冷,還用溫水擦臉擦身,可能更冷更不舒服。
即便洗完澡體溫降下來了,也隻是暫時的,一會兒還會升上來。
❐ 退熱貼?沒啥用
退熱貼已經成為了娃發燒的标配。但真的有用嗎?
心理安慰罷了!
新聞來源:央視新聞
退熱貼的原理是物理降溫,其核心部分是揮發性液體凝膠層。
但是它能帶走的熱量非常有限,而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過敏反應。
說完了常見誤區,還有些讓科大大咋舌的退燒偏方!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野!
❐ 捏痧退燒?危險
孩子發燒了,家長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科學方法,而是偏方“捏痧”。
然後,就出事兒了......
新聞來源:新聞晨報
寶寶皮膚嬌嫩,家長貿然進行所謂的“捏痧”,隻會給娃造成“軟組織挫傷”等傷害。
❐ 燒到驚厥,塞東西
孩子熱性驚厥時,父母擔心孩子咬着舌頭,往往會把一些物品塞到孩子嘴裡。
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很容易損傷牙龈、牙齒,甚至東西掉落進喉嚨裡引起窒息。
新聞來源:錢江晚報
正确的應對方法是這樣☟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記住科大大一句話:旁門左道不可取,多多學習是正道!
2
科學退燒,謹記2要3不要!
退燒,講究個穩!準!狠!熟讀背誦科大大的口訣:2要,3不要。
❐ 口服退燒藥,要得
是用單一成分的退燒藥是比較安全的退燒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退燒藥是布洛芬(如:美林)或對乙酰氨基酚(如:泰諾林)。
怎麼用呢?上圖!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如果娃吃了退燒藥之後反複發燒,或者退熱效果不明顯,科大大在這裡提出家長們的自省雙連: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對退燒來說,多喝水很重要,家長們千萬不要輕視。
❐ 栓劑退燒藥,要得
出現以下情況,家長可以使用栓劑退燒:
✔ 孩子口服藥物不配合。
✔ 孩子有嘔吐症狀,口服藥物容易嘔吐。
我們常見的栓劑多為對乙酰氨基酚栓劑,其使用劑量、頻率和口服劑相同。
接下來的三不要,也要牢記了!
❐ 吃藥死守38.5℃,要不得
每個孩子都是個神奇的“獨立個體”,38.5℃隻是個參考溫度,不是絕對值!
關鍵還是看孩子的狀态!
如果孩子體溫達到了38.5℃,但精神狀态較好,能吃能玩,就可以不着急,先觀察,到39℃再用藥;
反之,沒到38.5℃也可以用藥!
尤其是有高熱驚厥史的寶寶,更要及時用藥,避免體溫過高再次引起驚厥!
❐ 肌肉注射,要不得
俗稱:打屁股針。
肌肉注射常用的退燒藥有賴氨匹林,16歲以下兒童慎用,3歲以下兒童禁用!
還有兩類注射劑也一定要慎用:
➤ 激素類注射劑:比如地塞米松注射劑(除喉炎等特殊疾病外,需醫生決定)。
➤ 中成藥注射劑:比如清開靈注射劑。
科大大提醒一句:就單純的退燒來說,也不建議靜脈注射(輸液)哦!
除非孩子高熱,又不能喝水,又吐又拉,這時就需要輸液補充水分。
❐ 灌腸退燒,要不得
灌腸退燒這路子,聽起來就野得很!是指将藥物通過肛門注入到腸管内,達到降溫的目的。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但是!很可能給娃帶來穿孔、出血、肝功能損傷、過敏等風險!
3
是否就醫,看2點!
❐看年齡
3月齡以下的寶寶,在平靜狀态下,體溫超過38℃即建議就診。
特别是1月齡以下,超過37.5℃就應該就診。
❐看症狀
若寶寶隻是發燒,其它狀态良好,可以通過穿脫衣物、溫水擦浴等方法和藥物降溫,将體溫控制在38.5℃以下。
而且這種情況持續時間不超過2天,甚至體溫有好轉傾向,可以先不用急着就醫。
少量多次給孩子飲水、保證排尿排便,多觀察即可。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設計團隊
不知道科大大今天的辛苦碼字,有沒有讓寶爸媽們安心些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