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榮成7月18日電 題:探訪山東榮成海草床修複:給大海“植發”
中新網記者 王嬌妮
在山東省榮成市東楮島海域,63歲的潛水員潘海軍帶着裝有海草幼苗的托盤,潛入水下,将幼苗一棵一棵種回大海。
科研人員在測量海草。 王嬌妮 攝
“栽海草是個技術活,栽深了海草會被壓壞,栽淺了容易被浪沖走,這個過程還要保持身體平衡,不能把水弄渾了。”潘海軍告訴中新網記者,要保證海草成活率,必須“慢工出細活”。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到海底種海草?“海草多了,魚、蟹、海參就會藏在裡面,海洋環境就會變好。”潘海軍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沿着這片海域從東向西栽種,明顯看到海草密度增加,聚集生物增多。
潛水員準備下水栽種海草。 王嬌妮 攝
山東榮成沿海是中國北方海草主要分布區,海草曾是沿海居民苫蓋房屋的主要材料。20世紀80年代起,這裡的海草床面積迅速萎縮,從曾經的帶狀分布逐漸萎縮為塊狀分布,随之而來的是海草床栖息的海洋生物大幅減少。
從2005年起,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根據榮成東楮島沿海的海草資源和環境資源情況,對海草床的保護、海草繁殖生物學、海草系統碳儲量、海草的移植修複方法、海草幼苗的培養技術等開展深入研究。
該研究所高亞平博士告訴記者,海草既沒有紅樹林出名,也沒有珊瑚礁豔麗,隻是默默地在淺海搖曳,但卻起到極其重要的海洋生态支撐作用。
高亞平和同事們在岸上模拟海水環境,建立“自然采光 溫室環境”的育苗基地:先采集海草種子,在陸地上進行人工培育,生長達到一定的規格後,再人工移植到海底。這樣不僅解決了移植所需的海草來源不足問題,也可避免原生海草床環境的損失,同時提高海草成活率。
據該研究所研究人員稱,如果把海草床修複比作給海底“植發”,他們的操作方式比國外一些地方采取的直接移植海草塊、直接播撒種子更加複雜,工作量、難度也更大,相當于得先給大海“種出頭發”,再做“植發手術”,但這種方式對海洋環境更加友好。
圖為潛水員拍攝到小魚在海草中栖息。 潛水員供圖
“氣候變暖帶來的一些海域溫度升高,對于喜歡涼海水的海草,是很大的挑戰。”高亞平稱,每個人通過低碳生活,共同應對溫室氣體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在幫助海洋更好地構建生态,希望更多人參與到海洋生态保護中。
海草栖息地是世界上單位面積植被生物量最具有生産力的生态系統。近年來,中國通過激勵措施,引導各沿海地區扭轉海草生态系統的退化。(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