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字的來源瞎說
寺:《說文解字》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㞢聲。《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内也。《康熙字典考證》:〔《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注》寺之言侍也,取親近侍禦之義。〕 謹按此所引文義未全,謹照原增改為:掌王之内人及女宮之戒今。鄭注寺之言侍也。
從聲符字,寺字分析。上面是個止或是之或是土。
上古音:止是之部照三母,之是之部照三母,土是之部床二母。
止:《說文解字》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許慎說:止是下基也,就是樹的基部,也就是樹根。像艸木出有址,址就是土裡長出來的草木根。故以止為足。許慎說得還是很清楚的。《徐曰》初生根幹也。我不知道這裡的徐是指大徐還是小徐,反正也說得很清楚,就是生出來的根。我們對比一下甲骨文也很象形的是一條樹根。
之:《說文解字》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許慎說的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古人可能認為木是草長大後的樣子,枝莖變大了,然後枝幹與枝幹相交過,那個形狀就是之。我們看甲骨文的字形也是樹木和樹枝的樣子。
土:《說文解字》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易·離彖傳》百谷草木麗乎土。
許慎說:地裡面出來的東西,易說的土就是好的土,實際就是泥土,或者說是陶土,古人制作陶器用的泥土。我們從古代的土字的形狀可以看出,土畫了個陶器的樣子也很形象。
寺的下面是個寸:
寸:《說文解字》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疴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徐曰》一者,記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這是一個指事字,中醫切脈,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
那麼現在我就開始瞎說,寺有法的意思,上面部分是止或之或土,下面是個寸,止和之一個是樹根一個是樹枝,土是陶土,樹根和樹枝生長沒有法度,土本來沒有法度,但是制作陶器時有法度,但是土本身不是指陶器,而本意是指土,隻是拿來制作陶器才産生法度。止和之也沒有法度,但是寺在上古音是之部邪母,止和之和土都來自照三組。而邪母是全濁聲母,今天已經清化,邪母古平聲今洪音之韻如詞字c,今洪音其它各韻如随字s,古仄聲今洪音前如似、頌、俗、穗字s。寺si,是仄聲,之是平,止和土是仄。寸在中古時是臻合一去魂清是仄聲倉困切。倉是七崗切,不管是倉、七都來自上古的清母,不是照三組。那麼寺的聲符字應該是止或土不是之和寸。許慎說: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㞢聲。㞢聲那麼“㞢”由于曆代的字書韻書把這個字搞得兩邊都平了,所以那個分叉關系看不清楚了,少寫了兩豎就變成了土。實際是個止字。金文和小篆為什麼會有之和止的差别呢?因為之和止的本意就是樹根和樹枝然後分出來的分叉,隻是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為了區分讀音造了兩個字,而之是平聲,止是仄聲。那麼我現在就可以開始瞎說這個寺了,在造金文的時候是用平聲造的聲符,在造小篆的時候是用仄聲造的聲符,在造楷書的時候把那兩個豎起來的分叉給去掉了,所以變成了土。那麼怎麼樣跟法有關系呢?在聲符字下面加一個寸,寸是尺度,所以寺這個字就誕生了,就跟法聯系起來有了法的意思。日月循環也是有規律和法的,那麼加一個日字從寺得聲,表示日行的軌迹的規律,東起西落這樣的一個度。這樣就有了時間白天黑夜的關系,所以時這個字就誕生了。後來簡化字的時候,去掉了原來的聲符字的上部,因為在古代的書說是㞢聲而這個“㞢”被簡化在繁體的時候成了土,簡化字的時候沒能正确的找到寺的聲符字止,而又要簡化這個漢字,所以就取了下面的寸,這個時字就誕生了。也能聯系一寸光陰一寸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但是這個簡化隻是找對了義,而繁體的時的寺上有聲符下有寸,帶着聲符和日聯系在一起。所以讀繁體時能知道是從寺得聲,讀簡體時不能知道從什麼得聲,因為聲符沒了。但是字的義又在,又能得到和日的聯系,所以就感覺似乎能弄又感覺不太明白。以上所有都是我個人的瞎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