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
——寫在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會議在延安召開之際
●能領到國家補助,真是太高興了。
●林權證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延安市退耕辦工作人員實地檢查退耕還林工程質量
●寶塔區退耕還林工程措施 關克攝
本報記者 樊小帥
“滾滾黃河水蜿蜒向東流,咱黃土地上的好兒女喲大步向前走,一座座沙梁一道道灣,退耕還林後都把那綠衣穿……”20年來,延安人把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态環境建設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任務,以執着的延安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的勁頭,在這塊紅色聖地上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昔日“山秃窮而陡,黃沙漫天飛”早已一去不返。今天,當你再踏上這片土地時,眼前的一切令你驚歎:森林繁茂,花果飄香,鳥獸悠然,人民正樂享生态建設紅利帶來的幸福。
9月4日,安塞區金明街道辦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一如既往地向她親手種下的林子裡走去,行走在葉茂參天的千畝林地裡,濕潤的空氣讓人很難相信正置身于素以幹旱著稱的黃土高原。
38年前,她遵照父親“植樹造林就一定能過上好光景”的囑托,開始上山種樹。期間,她磨破了300多雙布鞋,用壞了100多把撅頭,換來的是身後20萬株的參天大樹,是1750畝郁郁蔥蔥的森林。
上世紀90年代,吳起縣邀請世界糧農組織的專家前來考察畜牧業。專家實地考察後卻提出,吳起的生态太過脆弱,不能再繼續放羊了。于是,吳起縣開始實施封山禁牧、植樹種草、舍飼養羊。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退耕還林在吳起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截至目前,吳起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得益于生态環境持續有效的改善,2018年,吳起縣還發現了成群的鴛鴦。
安塞、吳起隻是延安退耕還林的一個縮影。20年的時間内,延安創造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曆史奇迹,生态修複推動發展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後勁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道路,為世界範圍提供了一個短期内生态修複的成功樣本。
如今,人們在享受退耕還林帶來的綠色、舒适、環保、健康的人居環境的同時,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态建設成果,人人愛綠、護綠意識明顯增強,生态文明已經成為延安220餘萬人最熟悉的詞彙,并在每一個延安人心中生根發芽,從一個理念、一句口号逐漸滲透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個細節。
荒山綠了
20年的退耕還林彰顯了延安由黃到綠的巨大轉變,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裡。全市的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截至2018年,全市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47萬畝,占到陝西退耕還林面積的27%,涉及28.6萬農戶,124.8萬農村人口。
空氣好了
20年來,延安植被恢複明顯,山峁溝壑由黃到綠,也帶動了黃土高原生态環境持續向好。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如今,延安已經揮别了曾經的“黃色哀愁”,“聖地藍”取而代之成了聖地延安的代名詞。
河水清了
退耕還林前入黃泥沙與近幾年相比,由每年的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88%;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土壤侵蝕模數由每年每平方公裡9000噸降為1077噸,降幅為88%。曾幾何時,“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是制約延安老百姓小康路上的絆腳石,而今,延安人用退耕還林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百姓富了
20年來累計發放退耕還林補助112.8億元,全市80%以上的農民直接受益,蘋果種植面積達300多萬畝。2019年,延川、延長、宜川3個貧困縣脫貧摘帽,693個貧困村脫貧退出,延安貧困人口由2014年年底的20.5萬人下降到去年年底的10034人,貧困發生率由13.2%降至0.66%,全市整體脫貧摘帽,告别絕對貧困。
城鄉美了
20年過去了,如今的延安,已是綠波蕩漾,五彩斑斓,藍天碧空如洗,空氣沁人心脾。2015年10月,延安正式啟動“2 1”多城聯創工作,并分别于2016年9月、2017年7月被國家有關部委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