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早的制冰技術

最早的制冰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02:41:16

有着“冰絲帶”之稱的國家速滑館,是一塊“神奇”的場地,本屆冬奧會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奧運紀錄在這裡誕生。而最近一次新奧運紀錄就在今天下午,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賽中,以34秒32刷新奧運紀錄,獲得冠軍;昨天,瑞典人範德普爾在這裡還創造了本屆冬奧會的首個世界紀錄。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1

造更快的冰,破更難的紀錄。從制冰到補冰,“冰絲帶”的冰面為什麼能幫助運動員滑得更快更好?這一片“最快的冰”又是如何“煉成”的呢?

精準

控溫

國家速滑館是北京奧運會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與雄渾鋼結構的“鳥巢”、靈動膜結構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标志性建築群。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2

因為有着絢麗、通透的外觀,外牆曲面由低到高盤旋成22條飄逸的絲帶,就像運動員在冰上劃過的痕迹,它也被稱為“冰絲帶”。這裡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可接待超過2000人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

冰上運動,是人的競争,也是科技的競争。冰面的光滑和堅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項目的極限。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3

制冰,看似簡單,實則不然。任何事情,做到極緻,都是系統和生态的比拼。簡單的方案有傳統的氟利昂制冷,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專家也建議采用如此的省力方案。但在科技冬奧和綠色冬奧的理念下,低碳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4

“冰絲帶”最終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冷制技術,在冰場裡埋設了大約120公裡長的不鏽鋼管道,裡面運行着高壓二氧化碳。這個技術的最大優點是環保和高效,同時能更好控制冰面的溫度,讓整個冰面溫差在0.5攝氏度以内。溫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勻,冰面就越平整,也就越有利于運動員滑行、創造更好的成績。在高科技的“庇護”下,“最快的冰”,并不隻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

“冰絲帶”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二氧化碳直冷系統的大道速滑館,為未來更多的冰場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技術路線,也為世界範圍内應對未來的環境變化提供了場館層面的示範。

精心

打理

再好的高科技,也需要人的“打理”,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冰絲帶”的冰下,布設帶有8個探頭的冰面監測系統,用于探測冰面不同區域的軟硬度,以及溫度是否達到比賽需求。而高質量的冰面背後,必然少不了制冰師的努力。冰面裂縫、小坑、厚度不一緻,甚至冰面上的鞋印和飛蟲都要及時發現和修複清理,在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間隙還要對冰面進行維護,确保冰面呈現最佳狀态。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5

冰面監測是很重要的工作,随着場館内部溫度、濕度甚至人員數量、景觀布置的變化,冰面狀态就會随之波動。而監測的一項重要内容是測量冰面厚度,厚度的調整主要由工作人員開澆冰車作業,用80攝氏度的純水根據冰面厚度調整澆水量。熱水可以讓冰表層融化,彌補細小的冰面裂痕,比直接使用冷水最後形成的冰面更加平滑。同時車下面有刀,可以削平坑窪的冰面。對于較深的劃痕或冰坑,還需要用水和冰的混合物進行填充,進行人工補冰。待凍結後緩慢灑水保護,與周邊冰面形成整體。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6

制冰團隊負責人邵懿告訴記者:“不管直道還是彎道,冰面厚度必須在2.5厘米至3厘米之間,這樣才能保證平整度。冰面較薄的地方,澆冰車就多灑一些水,反之少灑一些水。”為了時刻保證冰面質量,“冰絲帶”賽時最多一天曾澆冰8次。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7

///

“最快的冰”背後,其實是世界領先的高科技,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場外音丨中國制造助推冬奧佳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冬奧會漸入佳境,不少運動員在獲得成功後,都提到場館硬件的加持。

女子速滑3000米決賽,荷蘭選手斯豪滕打破塵封20年的奧運會紀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也誕生了第一個奧運紀錄。斯豪滕外,還有兩名選手的成績也打開4分鐘大關,創造該項目近10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成績。成功源自運動員的不懈努力,也依靠腳下“最快的冰”助推。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8

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國家速滑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透露,速滑館裡有一面紀錄牆,比賽期間他期待牆上的紀錄被改寫。這種期待并非空想,而是依賴科技的加持。果然,昨天的速滑男子10000米決賽,瑞典選手範德普爾不僅赢得金牌,還打破世界紀錄。

高山滑雪項目,美國選手赫特承認,延慶的“雪飛燕”賽道,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來之前,她聽說這個季節賽區不常下雪,有些擔心,但來後通過訓練和比賽,完全颠覆了原來的判斷——盡管賽道采用人造雪,但雪的質量非常好,多名隊友訓練後雪面上都沒有凹痕。

最早的制冰技術(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誕生)9

事實上,在整個造雪期,“雪飛燕”投入170台最先進的自動造雪設備,造雪量達到120萬立方米,完成冰狀雪賽道的制作。這種雪能減少雪闆與雪道之間的摩擦,在運動員高速轉彎時保證雪道平整光滑,無論選手是第幾個出場,都能在完美狀态的雪道上完成比賽。

北京冬奧場館助推運動員成績的背後,是中國科研和制造能力的進步。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都圍繞以運動員為中心的原則運用施展,從賽區選址到賽場設計,從整體規劃到細節安排,将中國特色、中國智慧融入國際标準,打造純粹的運動環境,提供最棒的競賽體驗。

奧運賽場的競争,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比賽場館、訓練設施、康複和醫療團隊的質量,代表了這屆大賽能達到什麼樣的競技水準。從這個角度講,北京冬奧會将在奧林匹克曆史上留下一段佳話,也樹立一根新的标杆。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喜訊從冬奧場館傳來。

運動彙工作室(作者: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關尹、金雷)

圖片:新民晚報特派記者李銘珅、新華社

來源: 新民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