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3:55:42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秋日饞魚兒肥不如捕來做魚脍)1

相信大家都聽過“脍炙人口”這個成語吧,出自五代王定寶的《唐摭言》:“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脍炙人口。”意思是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然後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衆人所稱贊,但是不知大家是否認真了解過“脍”這個字,其所代表的那可是道美味,别急,我們細細來看。

俗話說食不厭精,脍不厭細。脍就是指細切的魚、肉,也就是我們現在賊貴賊貴的生魚片。每每談起生魚片,諸位估計都會覺得那是日本的特色,其實不然,這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味,最早出現在周朝人的餐桌上,《詩經·小雅·六月》有所記錄。

話說周宣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來勢洶洶欲想侵占周朝的土地(玁狁孔熾,我是用急。)于是乎周宣王派人去打他們,派誰呢?派的是他的太師伊吉甫,《六月》把他們備戰、戰鬥、歸還描寫的十分清楚。戰争赢了該如何?那鐵定是開宴吃飯了,我們看看士兵們桌上擺的是什麼?

有各種蒸煮的菜品,還有切成細條的鯉魚,“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禦諸友,炰鼈脍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這裡的“脍鯉”便是我們常說的生魚片,其曆史可謂是源遠流長,以後可别說那玩意兒來源于日本,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的給他們談論說,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探索到了如此一美味。

不僅如此,曆朝都有愛吃魚脍的,譬如曹植,他的五言詩《名都篇》中曾寫到:

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脍鯉臇胎鰕,寒鼈炙熊蹯。

鳴俦嘯匹侶,列坐竟長筵。

這都是名場面呀,既有李白筆下的“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也有各式各樣美味佳肴。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秋日饞魚兒肥不如捕來做魚脍)2

報上名來,有鯉魚版本的生魚片,有美味肉羹,有醬腌甲魚,還有烤熊掌,諸多味美佳肴。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陳王與那些纨绔子弟一起肆意品嘗。從周王的宴會來到陳王的宴會我們能夠看出,魚脍并非不常見之物,它的出場甚至不比古代的很多菜系少。

魚脍的美味諸位應該都有所體會,那西晉文學家張翰不就是因為莼鲈的美味而辭去官職嘛。他仰天長歎,作《思吳江歌》: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雖然他這種因為吳江鲈魚而辭官的行為被辛棄疾“鄙視”,甚至恨鐵不成鋼地寫道“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般詞句,但是魚脍的美味以及獨特還是令人口水直流。

我們再把目光轉移到唐朝,那可是魚脍盛行的好時代啊。諸多大神為魚脍揮起筆墨,白居易拿着紙張趕過來,走時留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朝盤鲙紅鯉,夜燭舞青娥。”别說他這小日子還不錯,早時盤中裝有令人流涎的魚脍,片片透紅,配有佐料入口,幸福一整天,夜晚伴着昏黃燭光看着一群群美豔女子聞歌起舞,小酌一杯清酒,别提有風味了。

李白說,這算啥?我也有詩記載,而且那魚還是中都小吏帶給我的呢,我在《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于逆旅見贈》有寫:

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

……

雙鰓呀呷鳍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

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

李白這裡還不僅僅隻寫吃魚脍,連如何切都描寫了下來。

唐朝男子特别願意将自己切魚的技術展現給别人看,作者森林鹿在其作品《唐朝穿越指南》中有描寫,“唐朝貴族男子一般是看不起廚藝的,但是他們卻覺得自己在人前親手表演‘切脍’的技術,是一種時尚流行風範。”那麼怎樣才算切的妙呢?杜甫在他《觀打魚歌》中那可是把漁夫捕魚、切魚寫的清清楚楚:

饔子左右揮雙刀,脍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鲂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想必刀工精湛,魚肉片薄便是好吧。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秋日饞魚兒肥不如捕來做魚脍)3

再說吃魚脍配什麼最好吃,嗯,這得看各位官人自己的愛好,若您喜歡直接啃魚都沒有人說道您的。不過唐朝詩人有筆記載他們的喜好,又要談到我們的樂天居易了,他在《和微之詩》中寫道“魚脍芥醬調,水葵鹽豉絮”這裡的芥醬便是我們現代人喜愛的芥末,古人那早就走到時尚的前沿了。還有什麼可以配的吃?畢竟并非人人愛蘸芥末吃。

王昌齡在《送程六》中寫道:

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鲙橙齑。

武岡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

橙是何種配料?難不成将那酸甜可口的橙子擠壓成汁水,然後夾起生魚片細細蘸勻,再放入嘴中?其實并非如此,古人那調味的橙與我們現代所食用的檸檬作用不同,而是橙絲之意,就是切細的橙皮,當然如果有人想蘸汁水來食,也沒得關系。而齑就是搗碎的姜、蒜或韭菜的細末。不得不說,古人在味蕾上的探索一點都不比我們現代人差,畢竟他們可是我們的老祖宗呢!

因此美味,故讓我們窺見很多詩人的興趣愛好,雖然他們平時肆意而行,不拘一格,在美食前他們也不禁停下前進的步伐,正襟危坐然後嘴中細細品嚼。看着他們筆下的魚脍,仿佛我們也和他們一同共食。

鮮鲫銀絲脍,香芹碧澗羹……

野老來看客,河魚不取錢。

隻疑淳樸處,自有一山川。

——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

夜眠楚煙濕,曉飯湖山寒。

砧淨紅鲙落,袖香朱橘團。

——岑參《送李翥遊江外》

衣香楚山橘,手鲙湘波魚。

——韓翃《送客遊江南》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配烤肉和油餅(秋日饞魚兒肥不如捕來做魚脍)4

等等,你們唐人别寫了,我們不就比你們出生晚一點嘛!至于寫這麼多嗎?好的,現在準備登場的是我們的“大吃貨”蘇東坡先生和陸放翁先生,大家隆重歡迎!

蘇轼和陸遊那可是宋代有名的吃貨,蘇轼不必說,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肘子……不僅能吃,而且會做,都能湊齊一波東坡原創之滿漢全席了。陸遊也是一位吃貨,為了吃能夠不遠千裡驅車前往别處,舟車勞頓也不在乎。

所以魚脍如此美味他們怎麼能錯過,東坡在美食方面從來都不會吝啬自己的才情,就說他寫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這便是典型的吃貨本質,見江不是感歎其廣闊,見山不是感慨其巍峨,吃貨的第一想法是水中魚肥美否,山間筍尖長高否?

好的,我們将視線轉移到蘇轼對魚脍的描寫上來,他的作品《将之湖州戲贈莘老》仿佛就是老饕對美食最高的贊揚,一筆一字都是他對美食的喜愛。

餘杭自是山水窟,仄聞吳興更清絕。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顧渚茶牙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

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

亦知謝公到郡久,應怪杜牧尋春遲。

鬓絲隻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張水嬉。

特别是他筆下的魚脍,吳地人兒将那魚肉切的極薄,若有風來,就能被吹走,所以我們大吃貨蘇東坡還未入口,就已經感其鮮美,饞嘴流涎。我們都能想象到蘇轼到達時的景色了,伴着湖州湖山,聽着吳侬軟語,嘴中細嚼鮮嫩魚脍,風味獨特,人間清歡。

蘇轼在《烏夜啼·莫怪歸心甚速》中對江南有所懷念,想西湖的故人,念那裡的湖山,但是在美食方面卻隻獨獨寫了魚脍,詞句字短,唯有異常懷念埋藏心中,才能将感情融入紙筆,一筆揮下:

莫怪歸心甚速,西湖自有蛾眉。

若見故人須細說,白發倍當時。

小鄭非常強記,二南依舊能詩。

更有鲈魚堪切脍,兒輩莫教知。

——蘇轼《烏夜啼·莫怪歸心甚速》

再說放翁,我們對他的記憶依舊習慣停留在他的鐵馬冰河以及《钗頭鳳》裡,其實不然,這人不僅是個“貓奴”還是個大吃貨,且看看他對魚脍的描寫:

作勞歸薄暮,濁酒傾老瓦。

縷飛綠鲫脍,花簇赬鯉鮓。

——陸遊《秋郊有懷》

夜暮歸來,濁酒相傾,且擺一盤鲫魚脍,又簇一碟腌鯉魚。他筆下的魚脍也是切的極薄,但是他這次沒有食用鯉魚脍和鲈魚脍,而是食的鲫魚脍,其實隻要是淡水魚皆可入口,況且古人環境破壞沒有我們現在嚴重,故而魚群生活的環境好,那麼肉質自然也緊實、極好。

不愧是寫過“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陸遊,接下來這首也是極具生活氣息:

短籬圍藕蕩,細路入桑村。

魚脍槎頭美,醅傾粥面渾。

——陸遊《幽居》

“槎頭”指的是“槎頭鯿”,是鯿魚,味鮮肥美,陸遊筆下的鄉村都有種溫暖的感覺,來到荷葉蓮蓮的桑村,吃的是味鮮的鯿魚脍,喝着農村裡的濁酒,耳聞咕噜咕噜的煮粥聲,真的是一派溫馨。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魚脍并非隻屬于那些貴族人群,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如此美味。

當然,明清還有魚脍的後續發展,隻憑這一小小美食,我們就能看出我們老祖宗對于至鮮的追求,享受于味蕾至上,實踐于刀工之間,可以想象一下,二三好友,相攜郊遊,租一展烏篷船,搖搖晃晃駛向前方,然後用網捕上幾條肥美魚兒,自己片魚,然後濁酒對飲,此青山,此好水,此美食,此好友,也是快哉!

趁着天好,我們不如也去市場買些魚脍來吃,然後喝點小酒?那麼說走就走。

作者:盈昃,一個愛詩詞、愛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願望是“一生好入名山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