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6:20:22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論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源典,浸潤了我們的生活。其中,不僅有為人處世之道,更彙集了先賢智慧之言、經驗之論。印象裡,孔子是是神壇之上的先賢聖人,而《論語》亦猶如高嶺之花,可望而不可及。而王蒙老師以大道至簡的方式解讀,把堅澀的果實變成易吸收的營養,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如詩般的語言,流暢親切,感性自然,深入透徹,帶我們跨越時空,與聖人對話。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競争激烈,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迷茫和困惑。細品《論語》,從天下大道之志,到溯源處世根本,讓人在隻言片語間解除心理的困惑,掃除眼前的陰霾,這正是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應該是孔子對一個成年人完善人格修養達成的基本設定。大概的意思就是,成為君子的修養開始于對《詩》的涵泳,自立于對禮的熟習,完成于對音樂的體悟,以及從中所經驗到的快樂。這個順序不是随着年齡排布的順序,而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曆程。一個人要達到個性、情操、人格的完成與提升,需得在詩歌裡激發靈性、在各種禮制中修煉儀态涵養、在音律中最終找到個體生命的圓滿和更高的境界。

“興”是起的意思,在美好的意象裡得到啟發。《論語集注述要》中有這麼一句話:“其學詩而有所興,乃詩之教孝者可以興于孝,教貞者可以興于貞,興于善則惡不期遠而自遠。興之為義,因感發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奮起于不自已之謂。是惟詩歌為最宜。”大意是說,學詩可以使孝順的人更加孝順,堅貞的人更加堅貞,更好地發揚你身上好的部分,不好的部分就自動遠離了你,它的影響之大,就在你不自知的時候就已經改變了你。而詩本身就是一種節奏、音律、内容和情感相融合的統一體,正是這種美吸引着我們的興趣和情感,使聲發于其中,心傾于其中,情感于其中。所以說,日積月累的誦讀,善惡自會分明。

“立”是立身的意思,在規矩和禮制中樹立自身。朱子有雲:“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必于此而得之。”也就是說,人的立身之本、處事之道在于禮。此說論述了學禮在修身中的重要性,禮的存在使得原始性的生命由此轉變為道德理性的生命。所謂立,就是自作決定,自有信心,發乎内心的當然,在情感上認同,與理相和諧。人的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在生命裡有情與理的對立,在這裡就是要求能得情與理之中,并融合廣義地社會共同利益的要求之下,實現與社會要求相适應的立身處世的行為形式。

“成”之一字即為成德成性。提及禮樂,從古至今都承擔了一種教化功能。“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叠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于義精仁熟而自和順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這便是孔子“樂”教的意義所在。《禮記·樂記》提到這麼一個概念,原始的聲響為“聲”,當聲具有了文采節奏的形式美則為“音”,直至注入了倫理道德,才得以稱之為“樂”。因此,“樂”并非隻是“金石絲竹”等樂器的演奏或歌舞,“樂”之所以為“樂”,是因為有他内在的精神性内涵。通過音律陶冶性情,情融于禮,從而克服情、理的拉扯,使之歸于諧和統一,人成于樂,發掘生活的樂趣路上,以樂悟人生的意義,以達到人格的提升與生命的圓滿。如果說“禮”使人懂得立身之道是可實踐的行為,那麼,心理欲求與倫理規範交融一體、和諧自由的“樂”,則是體驗式的抽象概念,它體現的是生命心靈的和愉悅和通透,而由小我通向大我,走向生命更高的境界。

閱讀即是閱己,照見自己的淺顯,而後起而行之,腳踏實地專注自身的成長。當我們達到某種境界之後,才有足夠的精力去彌補自己的精神世界,大道終歸無形。

( 山東健康集團新汶中心醫院 王慧川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