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的防治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但還有一部分人深受低血壓的困擾。高血壓的治療相對較容易,國際上對高血壓的研究很多,各種防治指南也頒布不少,但對于低血壓還沒有通用的防治指南,低血壓怎麼辦?
首先,要明确什麼是低血壓
正常成人的血壓一般在120/80mmHg左右,如果血壓低于90/60mmHg,就是低血壓。
為什麼會出現低血壓呢?
還是從血壓形成的機理上說比較容易理解。
影響血壓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即有效的循環血量、心髒強有力的收縮射血及一定的動脈血管緊張度,三者互相關聯,互為影響(見《血壓中的高壓高和低壓高有什麼不同?怎麼治?》)。
如果血管中的循環血量減少如脫水、失血、休克,或心肌收縮無力、心髒功能下降如心衰、心梗,或血管松馳擴張、緊張度下降如甲減、電解質紊亂等,其中發生任一項都會引起低血壓。
低血壓會導緻組織器官供血不足而功能減退,出現各種症狀如頭昏、眩暈、眼花、心慌、四肢無力、出冷汗、少尿、虛弱等,嚴重者可有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甚或休克、昏迷等狀況。
臨床上常将低血壓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低血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及比較瘦小虛弱的老年女性。其中,多數人沒有症狀,不影響她們的日常生活,這種人不需要治療;但仍有少數人有症狀,影響生活,需要進行幹預。
病理性低血壓往往與原發疾病有關,低血壓隻是其臨床表現之一,血壓越低預示其原發疾病越嚴重。
如嚴重感染、創傷、出血、心肌梗死、過敏等,甚至休克、昏迷,常需要緊急處理,否則有生命危險。
病理性低血壓的治療與原發疾病同步,病因治療是關鍵,如積極抗感染、止血、開通心髒閉塞的冠狀動脈、抗過敏等。配以适當補液、收縮血管藥物或強心劑,随原發疾病的好轉血壓可逐漸上升,恢複正常。
還有一種特殊的病理性低血壓——藥物性低血壓,這種低血壓與使用某些藥物有關,如不當使用降壓藥、過度利尿等,這種情況調整用藥即可恢複血壓。
比較難治的是有症狀的生理性低血壓。因為它沒有西醫認為的基礎疾病,各種化驗檢查都是正常的,西醫的縮血管藥物、強心劑等無使用指征,無法從治療疾病的角度下手。但從中醫角度是可以辯證施治的。
雖然中醫沒有低血壓的診斷,但低血壓的症狀都可以從中醫角度得到解釋并進行調理。
中醫認為低血壓的所有症狀都是身體陰陽不平衡的結果,且多與“虛證”有關,如“氣虛”、“陽虛”、“陰虛”、“血虛”等等都會出現低血壓的表現,因此,通過辯證選藥,糾正身體的“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即陰陽平衡)狀态,血壓自然就可适當恢複并消除症狀。
綜上所述,形成低血壓的原因衆多,每一位低血壓患者都會有不同的狀況,需要仔細辯别區别處理,才能事半功倍。
您明白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