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德國人民引以為傲的資本、軟實力,但是他的身世卻一直被外界所揣摩和诟病。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康德,解開他那令衆多人争論不休的身世之謎。
1,父親是誰?
1724年,康德出生于當時還是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令人稱奇的是,康德講了那麼多遙遠異邦的地理和人類學,但他本人卻從沒走出過柯尼斯堡這個小城。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教徒,父親是誰至今無人知曉,這也是他的衆多身世之謎的其中之一。
由于母親信教,使得康德從小就接觸了非常嚴格的宗教實踐和信仰主張,結果是使得他成年後,對宗教開始變得反動,徹底遠離了教會,自己一個人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而另一方面,由于母親的影響,他由此養成了德國清教徒的那種沉抑、穩重的品格。這些品格或性格很好地為他開創哲學事業做了鋪墊和準備。
在教授形而上學時,康德經常把其比作一個深淵,他說,形而上學猶如無邊際無燈塔的黑暗海洋,裡面漂浮着許多遇難哲學家的船隻的殘片,那裡常年吹着一般人很難抵禦的大風。但是這些學說或思想的來源,至今仍然處于争論之中,人們不相信,這麼年輕就能知道這麼多形而上的深奧哲理。
教完學生後,康德就安靜在寫他自己的東西,幾年的時間裡,他著述了很多作品,比如論行星、地震、火山、以太,還對地理和人類學有所染指。但是他的著作很少和玄學混在一起,他說,科學就是科學,科學應該和玄學分道而治。他還設想一切行星上遲早會有居民,并下斷言說,那些離日球最遠的行星,生長的日期也最長久,上面可能還會有一些智慧生物。
當時,他寫了一段話,對于人類的發展進化表述的很是鞭辟入裡。原文如下:“自然怎樣發展到如此境地,它受到什麼動因的助推,我們不知道。這一點引我們到一條慢慢長路。它暗示了一種思想,到底曆史上的今天,一遇到某種自然界的大變動,會不會在接下的一個時期,一隻猩猩就從它行走觸覺發聲的器官,發展為一種人類的分明的結構,也有一個中心器官用來認知事物,且漸漸的在社會制度的訓練之下向前進步呢?”
3,身體和婚姻之謎?
康德身材矮小,而且體弱多病,據說心髒和肝髒的位置都和常人不一樣,而且不能經常用嘴呼吸,至于真實情況,具體如何,現在也成了一個未解之謎。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其大腦卻蘊藏着驚人的能量和革命性思想。德國作家海涅對他的評價是:“這是一個生活最有規律的人,他起床、喝咖啡、寫作、講授、吃飯、散步,每一項都有固定的時刻。當康德披着灰色外衣,執着手杖,在他門口出現時,人們就知道此刻肯定是毫厘不差的三點半鐘了。他踱來踱去,無論春夏秋冬,總是如此。而且他對每件事在未實行之前都要仔細地想個透徹,由于這個習慣,他兩次想向女子求愛,結果都是由于考慮得太久而被耽誤了。而其中一次,那個女子不待康德下決心就已先搬離了柯尼斯堡。”
也許康德也像尼采一般,感到結婚将掣肘他真理上的熱誠追求,将會使得他婚後變成一個為了金錢和家庭利益而什麼都去幹的人。而這些與康德的初衷是相悖的。因為康德在自己正處于美麗青春期的二十二歲時就寫過“我早已選擇并決定堅守自己的本行,我要走上我的路程,什麼都阻止不了我要進行的”。(讀到這,我感覺特别令人汗顔,因為現在中國的青年還有幾個這樣能下定決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初衷呢?)
雖然沒有結成婚,但是康德始終沒有放棄他對哲學的摯愛和求索,他百折不回,曆經窮困和微賤,把他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建構了大綱,然後寫了再抄,一改再改,為了這本傑作,差不多費時長大十五年之久,直到1781年才徹底完成,那時康德早已不再年輕,已經57歲了,已經度過了人生的大半部分曆程。
從哲學史上看,從沒有哪個哲學家成熟得如此遲緩,而且也從沒有哪一部書像《純粹理性批判》這樣如此震驚過整個哲學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