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十一月廿三,冬至。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古代中國對于冬至很是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到了每年農曆冬至這天,吃餃子已成為人民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那麼,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而吃餃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曆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末年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從長沙告老回鄉,為鄉鄰治病。
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在冬至那天,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各種餃子餡的吉祥寓意
芹菜餡—即勤财之意故為勤财餃。
韭菜餡—即久财之意故為久财餃。
白菜餡—即百财之意故為百财餃。
香菇餡—即鼓财之意故為鼓财餃。
酸菜餡—即算财之意故為算财餃。
油菜餡—即有财之意故為有财餃。
魚肉餡—即餘财之意故為餘财餃。
牛肉餡—即牛财之意故為牛财餃。
羊肉餡—即洋财之意故為洋财餃。
大棗餡—即招财之意故為招财餃。
野菜餡—即野财之意故為野财餃。
蔬菜餡—即财到之意故為财到餃。
甜餡—即添财之意故為添财餃。
冬至還吃什麼?
蘇州人冬至吃馄饨憶西施。
甯夏冬至要吃“頭腦”。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