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龍标本,蘊藏着幾乎完整的雛鳥
比龍标本的一對鳥足
比龍标本複原圖 繪圖張宗達
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标本。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論文發表于《岡瓦納研究》。
此次發表的标本昵稱“比龍”,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出生僅數周的反鳥類雛鳥,而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曆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這件标本來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距今約9900萬年,屬于白垩紀中期的諾曼森階。
“這一古鳥類琥珀珀體很大,約9厘米長,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告訴記者,“這些保存下來的軟組織除了各種形态的羽毛之外,還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睑,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這為古鳥類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約長6厘米。它曾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它至今被保存得極為完好,約2厘米長的金黃色鳥足尤為醒目,上面的鱗片、絲狀羽栩栩如生,還有很鋒利的爪子。
研究人員獲取标本後,采用顯微CT等無損設備來成像和分析,發現琥珀内部還隐藏着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鄒晶梅表示,比龍标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态一緻表明,它屬于典型的反鳥類。
“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說,“比龍标本保留着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垩紀的标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征等。”
“與此前發現的恐龍琥珀不同,基于比龍标本的羽毛和骨骼狀态,我們确認這隻反鳥類雛鳥正處在生命最初幾周。”台北市立大學教授曾國維告訴記者,“比龍标本沒有明顯掙紮的迹象,其整體姿态呈現一種酷似捕獵的姿态,身體揚起,爪子和嘴巴張開,翅膀後掠,非常的生動,它的死因确實令人浮想聯翩,是不是恰好在捕獵的時候被從天而降的樹脂粘住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