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7月中旬,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确了5G 智慧教育的發展方向;7月下旬,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7月中旬,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确了5G 智慧教育的發展方向;7月下旬,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教育者抓住信息技術爆發式發展的機遇,在教育環境深刻變化的同時,推進教育思維方式變革、建立新型教與學模式。教育思維方式如何轉變?如何用好新技術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記者就此采訪了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鐘紹春。
智慧教 個性學 成為教學新常态
記者:7月,有關部門先後印發兩項教育信息化相關文件,而各地各校也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如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目前信息技術解決了教學中的哪些實際問題?
鐘紹春:經過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超預期的發展。目前,利用信息化開展智慧教與個性學已經成為學校教學新常态。
在全國各地各校調研中發現,學校教師信息化運用主要做法是: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網絡資源和工具講解知識;借助教學數據,如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找到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錄制微課、推送相關試題等給學生;另外通過智能組卷、網絡閱卷和成績統計分析等,提高考試和閱卷效率。
這些做法,顯示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已經能夠應用智能工具賦能教學,具體表現在支持課堂互動交流、實現教學實時評價、動态選擇資源等;而學生方面,相當比例學生能夠通過智能學習工具實時獲得教師幫助,借助名師微課、網絡學習資源等開展個性化學習等。
這些改變較好地解決了原有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難題,例如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擴大課堂容量、突出教材重難點等,同時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工作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
重技術輕内涵 凸顯教學創新難點
記者:動态選擇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新技術進課堂帶來了變化,但是否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
鐘紹春:不管是教育管理者還是一線教師,都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給教學帶來的變化,但也要意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新的挑戰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認識。當下,新技術進課堂帶來的問題,有淺層次的,也有深層次的。
首要問題是課堂教學定位層次不夠高,缺乏對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設計。目前,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多以便利和效率為主,課堂教學思路的創新,特别是在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還沒有發揮更大作用。如線上互動教學,給教學帶來了巨大改變,但不代表着教師的教學水平就有了顯著提升。
其次是課堂教學優化和創新方面的問題。目前的信息化課堂教學優化和創新,基本上是通過大數據找到教學問題,由教師自己改進教學。找到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問題之後該如何解決。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展示等,有數據分析明确了學生知識點掌握薄弱點,可是針對此環節如何改進教學,是更多教師的困惑。多數教師沒有能力改進已有教學的方法,無法獨立完成課堂教學中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導緻教學優化和提升很難進一步深入開展和落實。
記者:“教與學”不僅局限于課堂,它貫穿課前、課中、課後、課外,除了課堂教學外,在其他方面,信息化目前發展情況如何?
鐘紹春:“隻有想不到,沒有搜不到”,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我國教育資源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教育大數據技術用于學生評價也在積極實踐;7月印發的5G、教育新基建文件,也傳遞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設上的不斷完善。但在這個過程中,因技術的不成熟也帶來了發展瓶頸。
首先,缺乏資源科學分類體系和精準推薦工具。雲平台存儲的海量學習資源,一方面多以簡單分類的方式堆砌,檢索耗費時間多,導緻很多資源利用率低,也增大了挑選精準資源的難度。另一方面,這些資源多是按固定思路準備的,對教學活動的創新,支持有效度較低。
在教學評價方面,忽視了數據采集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評價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了應用智能工具實現評價的自動和便利,缺乏全面、準确測量學生知識與能力水平、素養形成情況等量化依據。更多地關注形式,忽視本質内涵。
最後,在學生個性化學習支持方面,路徑單一,缺少适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路網體系。通過微課支持學生個性學習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大亮點。但由于提供的微課多數是任課教師自己準備的,通過再一次聽同一教學思路講解所錄制的微課,基本很難解決問題。
圍繞人的發展 推進教學模式重構
記者: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關于“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的公示》,重點聚焦課堂改革,如何理解“新型教與學模式”?
鐘紹春:新時代教育發展不僅要解決規模、質量、公平、效益和效率等共性關鍵問題,更要有所創新。教育創新在應對全球化激烈競争的挑戰、建設創新型國家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創新的強大動力,而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則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務之一。
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的提出,正是因為看到了長久以來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而問題出現的原因,不隻是教學手段、條件和環境等引起的,更多是由教學思路及方法本身存在缺欠所導緻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學思路不改變,任何技術手段的應用都是無濟于事的。
教育創新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所以新型教與學模式要圍繞育人目标,從學科統籌規劃、頂層設計方面下手,以全面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和創新等能力為目的,充分發揮人工智能、“互聯網 ”等技術優勢,從教與學組織結構重構、教與學活動優化和實施等層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教”的層面,實現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理解、探索教學的平台,優化課程内容與教學過程,使教學貼近生活,更加情境化、具有趣味性,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在“學”的層面,讓學生融合課堂教學中,促進其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提升跨學科思維與創新能力。
記者:解決傳統教學痛點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找到的,對于教師來說,意味着要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模式等多方面上做出調整,在這方面,有哪些有效途徑?
鐘紹春:首先是要做好學習邏輯設計。讓學生明晰學習的内容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理解内容與其他知識間的邏輯關系。
其次,在學習邏輯設計的基礎上,篩選和優化教與學路徑。針對教與學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做系統分類、分層次梳理,分别探索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并按照學科知識圖譜建立學習路網體系。
第三,系統梳理出技術支持教與學活動實施的規律,建設有效的支撐資源和工具。按照教與學路徑,總結出智能工具、智能教室和雲平台等有效支持教與學活動的方法,選擇合适的教學資源、教學工具,建設教學套件和學習路網資源。
第四,建立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教和個性學體系。在智能感知環境中,全面、科學、系統地采集教與學數據,動态分析每一個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情況,形成分析報告,及時調控教與學活動,支持教師智慧教和學生個性學。
在以上四個方面的基礎上,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需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證研究體系,持續開展“互聯網 ”條件下課堂教學新模式和智能技術有效支持課堂教學活動實施規律研究,并将成果及時推廣給教師掌握應用,提升信息化教與學的品質。
《中國教育報》2021年08月10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黃璐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