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池為什麼不可以繞過?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戰争史上,城池攻堅戰的比例是很多的在中國古代的城市和現在不同,中國古代的城池都是用城牆圍起來的,一旦爆發戰事就立馬關閉城門讓敵人進不來,當然裡面的人也進不去,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代的城池為什麼不可以繞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戰争史上,城池攻堅戰的比例是很多的。在中國古代的城市和現在不同,中國古代的城池都是用城牆圍起來的,一旦爆發戰事就立馬關閉城門讓敵人進不來,當然裡面的人也進不去。
而攻城一方的人想要奪取這座城池,隻能從兩個地方突破,一個是攻破城門或者是從城牆上打進城池,外加上有護城河的幫助,可以說攻取城市是很難的。
而這就有個疑問了,古代人既然建造城池是為了城池被奪走,那麼何不把城門封死,或者隻相對留一個城門就夠了,可是他們卻非要留下好幾個大門,比如當年的北京城,有九個門口,而九門提督也是這麼來的。
可以說多了好幾個城門就等于多了好幾個缺口,一旦敵人兵力遠遠高于守城方,那麼守城一方就完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古代城池都要留下好幾個城門口讓敵人攻擊呢?
城門不是給敵人攻城準備的,也是給自己人準備的在《孫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話叫做:“十而圍之,五而攻之”,這句話說明了在古代攻城池的一方總是占有人數上的優勢的。
而事實上,雖然守城一方屬于以逸待勞,可是真正打起仗來還是守城一方比較困難,為什麼呢?因為上文就說了,攻城并不一定要從城門口突破,在古代都是有各種攻城車和雲梯的,他們完全可以憑借這些高科技突破城牆,而且由于具有人數上的優勢,他們完全可以将另外幾個地方圍起來采取圍而不攻或者佯攻,找尋一個地方進行定點攻擊。
而守軍呢?由于各個城門都有敵人,因此不可能把城門口的兵力全部抽調走,所以将軍也隻能是被動防禦,看着敵軍的攻勢然後見招拆招。
所以想要打退敵軍的進攻,一個是天降奇迹,要麼是切斷對方糧道逼對方退兵,或者還有另外一種方法等待援軍到來,然後再裡應外合迫使敵人退兵。
然而真的等到援軍到來了,你沒有城門口怎麼去和自己的兄弟部隊裡應外合呢?而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時機那麼不但是守城一方被攻破城池,甚至來接應的援軍也會被敵方采取分割包圍的方法殲滅。
所以很多時候古人建造城門必定是有需求的,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說把城門全都封閉也無疑是最蠢的辦法。
城門也可以幫助守軍反擊敵軍其實我們很多人以為是防守戰那麼守城池的人必定都是采取被動防守的方式,比如死守城池,當然從曆史的一些角度可以看到,死守城池并不一定有用,隻有适當的反擊方能打擊敵人。
比如當年秦始皇建造長城,他并不是單純的以為靠着長城就能夠抵禦匈奴,相反他是想以長城為根基逐步蠶食匈奴的領地,換句話來說就是先穩定形勢再化被動為主動。
而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就是說如果攻城一時半會攻克不下的話傷及的不單是對方,自己的士氣也會受到打擊,而這個時候如果城中守軍在出擊騷擾他們一下那麼無疑對己方士氣會更加不利。
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這樣子的事情還是常見的,比如宋金順昌之戰,當時金将金兀術有将近十幾萬大軍,可是順昌守将劉琦僅僅隻有2萬人左右,而且大多都是老弱。
可是就是在這樣子巨大的差距下,金兀術居然不能攻破這小小的順昌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劉琦的戰術得當,我們可以看到劉琦面對金兀術的十幾萬大軍并沒有苦守順昌等待援軍救援,而是一方面固守城池,另一方面則是主動尋找戰機麻痹敵人。
先是采用夜襲戰讓金兀術的軍心和士氣進一步低落,再是利用夏天之酷暑采取車輪戰讓金兀術的兩大主力根本無法持續戰鬥,所以從這就可以看到城門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假設真的把城門封了,那麼對于守城士兵而已他們可能真的就是等死了。
而這就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留下幾扇大門就是為了讓守軍在有利的時候尋找戰機挫敗敵人的進攻或者遲滞敵人的進攻,然後擊敗敵人或者等待援軍的到來,畢竟有時候“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古人建造城池非要留一個口子的原因,一個是方便援軍救援,另外一個也是為了可以尋找戰機然後主動出擊敵人,所以一個小小的城門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也是不簡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