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發配充軍的路上,楊慎寫下了這首脍炙人口的《臨江仙》。這個時候,當然不是詩情畫意的時刻,楊慎身上還架着枷鎖,但他寫出了别樣的境界,無怨無悔溢于言表。當時,楊慎的身後就站着自已的妻子黃娥。這個女人,因為丈夫遭受嘉靖皇帝的廷杖之刑,而選擇留在他身邊照顧,同樣遭受着千裡流徙之苦。看着自已丈夫的身影,聽着丈夫的這首《臨江仙》,她心中更是豁然開朗。是什麼的心境使得他們這般的超脫,可以在苦難面前,如此詩情畫意?這一切歸咎于他們堅守着共同的價值觀。榮華富貴可得,但絕對不能委曲求全,壞了禮數,這是他們的底線所在。在他們眼中,“大禮制”事件雖然他們敗了,但卻敗給了最高統治者,雖敗猶榮!
在“大禮制”事件中,他們的父親楊廷和對他們的影響巨大。當時,孝宗皇帝駕崩,按照祖制“立長立嫡、兄終弟及”的要求,當朝首輔楊廷和請大行皇帝的堂弟興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後來的嘉靖皇帝。按理,他們楊家憑借此事就可躺在功勞薄上,盡享榮華富貴。但嘉靖皇帝卻無理地提出給自己母親改王為後,給已故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封皇帝谥号。在這件事上,楊廷和選擇站在維護傳統禮制一邊。他态度堅決,認為當今皇帝應該遵照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與朱厚熜一樣稱明孝宗為父,而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其母也不能封後,更不能加皇。即使嘉靖皇帝多番放下身架懇求他,利誘他,但楊廷和不為所動。最後更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堅持,楊廷和憤而辭職。因為,讀書人就認一個“禮”字。“大禮制”事件最終以激烈的鬥争方式拉下了帷幕,數百官員被嘉靖皇帝罰俸,16名官員受廷杖而死,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在當時教育和家庭的雙重影響下,和幾百官員一樣,選擇站在了嘉靖皇帝的對立面,也在廷杖之列,杖後他僥幸生存,發配滇南充軍,遇赦不赦。“是非成敗轉頭空”正是他對這段經曆的感悟。
在此之前,楊慎可謂意氣風發。可說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個神話:他21歲參加四川鄉試,考取第三名中舉;24歲參加全國會試,獲得第二名中舉;接着殿試,被欽點為第一名,進士及第。黃娥則身在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任工部尚書,出生書香門第的黃娥從小飽讀詩書,少時就以詩詞名滿京城,是楊慎的超級粉絲。在楊慎妻亡後,這位才女續弦繼室,嫁給了楊慎。她以石榴自喻賦詩一首:“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绯花掩映時。不為秋深能結實;肯于夏半爛生姿!番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表達花開雖遲,卻結為連理的歡喜之情。楊慎那時家庭幸福,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是,楊家培養了在大是大非上絕不輕易低頭的性格。先是楊慎上書明武宗朱厚照《丁醜封事》,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因勸谏無效,改稱病告假,辭官歸裡。最後,大禮制事件徹底改變了他們一家。大禮制事件中,父親楊廷和辭官,再到楊慎受刑,發配滇南。就是到了需要得到妻子悉心照顧才撿回一條命的情況下,楊慎的精神世界卻不受困擾,寫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寫下自已的人感慨的同時,也寫下了不卑不亢。
楊慎夫婦在發配路上,路遇白發漁者,與其對飲,認定了平凡,對“慣看秋月春風”十分向往,過往的輝煌全部放下,過去都付談笑之中。楊慎身體痊愈後,不忍妻子受苦,讓妻子回老家新都。江陵一别,三十多年來,因交通不便,兩人隻能通過書信交流,黃娥隻恨“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