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呼呼地刮,這國慶之後,天就黑得越來越早了,天氣也越來越冷了……
涮羊肉,也該安排上了!
紅白相見的羊肉片,翠綠的韭花,奶白的湯汁,把厚薄均勻的肉片放入滾燙的湯鍋,輕涮兩下,待羊肉變色再撈回碗裡,佐上調配已好的蘸料……
清末民初作家徐淩霄就在他的《舊都百話》一書中寫道:
“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于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别風味。”
涮羊肉,又叫“羊肉火鍋”,是一道著名的京菜,更是地地道道的宮廷禦膳。
昔日康熙、乾隆皇帝為了彰顯國力,曾經舉辦過好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涮羊肉就是其中的菜品之一。
據說,一直到了清朝光緒皇帝的時候,北京民間開羊肉館的掌櫃買通了宮裡的太監,宮中涮羊肉的秘方才被偷了出來,普通百姓才能品嘗到這非比尋常的美味!
那徐淩霄說涮羊肉來自“北方遊牧遺風”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得從涮羊肉的起源說起。
相傳涮羊肉最早起源于元代,彼時元世祖忽必烈帶着大軍出征,一天,他非常想吃家鄉菜清炖羊肉,就下令軍中随行的夥夫給他做。然而就在軍中的夥夫在後廚殺羊宰肉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前方的探子忽然來報,說敵人殺了過來。忽必烈一心想吃羊肉,本就饑腸辘辘的他想起記憶中的美味就餓得更厲害了。他一邊命令大軍收拾行裝出擊迎敵,一邊氣勢洶洶地走進了夥房興師問罪“羊肉呢?我的羊肉!”。
當年蒙古兵煮肉,多是大塊大塊地煮,這邊夥夫殺完羊宰好肉才剛把水燒開,就聽見了外面忽必烈怒氣沖沖的質問聲。夥夫随軍多年,對忽必烈暴烈的脾氣早就有所耳聞,眼看着暴脾氣的忽必烈走近,吓得是七魂丢了三魂。就在這危急關頭,夥夫忽然靈機一動,拿起利刀,抓起羊肉,快刀一連切了幾十片薄羊肉丢進滾水裡。
鍋中又薄又長的羊肉片很快就變了顔色。夥夫趕緊把燙熟的羊肉撈起來,撒上鹽,再加上些許蔥花,把羊肉片湯獻給了忽必烈。饑腸辘辘的忽必烈端了碗,大快朵頤,隻覺得這羊肉鮮嫩無比,美味極了!美餐一頓,忽必烈就騎馬上陣,帶着軍隊打了勝仗,後來,他又讓夥夫給他做這種羊肉湯,并且賜其名為“涮羊肉”。
羊肉性溫味甘,中醫經典《本草綱目》認為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
唐人虛诜的《本草食療》中,更是說“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
都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冬季常吃羊肉、多喝羊湯就對身體有着極大好處,不僅能幫助人抵禦寒冷,更有補虛溫中的作用。
孔子有言,“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無數的文化瑰寶,而具有獨特風味的中華飲食文化,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