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類發展的曆史,就是我們的祖先一點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曆史。人類原本隻是衆多哺乳動物中再平常不過的一種,但是我們憑借着自己發展出來的生理優勢和智慧,讓人類成為了那個“特别”的物種,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文明。準确來說,不管是和人類同時,還是比人類更早存在的動物,都沒能夠建立自己的文明,人類擁有的一切是屬于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于是,人類除了利用那些自然界中的資源以外,也在思考自己應該怎麼去和其他的動物相處。比如,我們學會了馴養各種家畜,利用它們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便利,形成了特殊的“共生關系”。
在衆多的家畜、家禽中,一些是人類的“食物”,比如豬、雞、羊等等,人們不會對其寄予更多的期望,隻希望它們盡快長胖,能夠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加豐富的食物供給。
時至今日,養殖家畜、家禽仍然是人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隻不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已經不親自參與這個過程,而是直接在市場、商店裡購買已經處理好的成品。而另一種家畜存在的“工具”功能,正在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漸消失。
人類馴養的馬和驢
在被當作是“工具”的家畜中,馬絕對是繞不開的一種。這種從遠古時期就被人類馴養的動物,有着強大的力量和迅捷的速度,其體型還非常适合人類騎乘,因此是前工業時代人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不管是直接騎馬還是拉車,都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直到一戰時,馬匹都還是戰場上重要的轉移工具,徹底機械化在古代歐洲,馬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農業生産中必不可少的家畜,因為歐洲多用馬匹拉犁,運送農作物的時候也會使用馱馬。
但是,馬匹相對來說比較昂貴,喂養的成本也會更高,因此很多比較貧窮的農家負擔不起飼養馬匹的費用。此時,另一種動物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那就是驢。驢在外表上和馬有一定相似之處,不過驢子的體型要小得多,力量和爆發力自然也不如馬。
但是,驢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有着超凡的耐力,比起馬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驢吃得更少,飼養成本較低,是農戶的好幫手,同時也可以供人騎乘。在很多曆史典故裡都有關于驢子的内容,比如我國古代的成語“三紙無驢”、“黔驢技窮”等等。
馬和驢的雜交後代
馬和驢各自的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而人類一向擅長去思考和改善這些問題,比如選育更加優良的品種,讓兩者的優缺點之間達到平衡,取得“兩全其美”的效果。要讓兩種動物的特性融合在一起,在缺乏相關技術系統研究的古代,人們最先想到的方法就是讓兩種動物進行雜交。
不過,和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不同,并不是任意兩種動物之間都能夠産生後代,畢竟大多數不同物種之間會有“生殖隔離”存在,也就是說在兩種基因差别太大的動物之間不可能進行有性生殖。
不過,馬和驢并不在這個範圍之内,它們從大類上來說都是馬科馬屬的動物,二者之間的基因差别非常小,因此可以進行交配産生後代。這種交配的産物被稱為騾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好幫手,因為它既有驢子的耐力,又有馬的力量,而且性格也比較溫順,能夠适應多種極端氣候,是雜交動物中成功的典範。
而根據騾子父母的種族不同,它又具體分為馬騾和驢騾,其中馬騾是驢父馬母,而驢騾則是馬父驢母。其中馬騾的體型更大,受孕率也更高,所以人們培育的騾子大多是馬騾。
無法生育的騾子
看到這裡有人或許會好奇,既然騾子作為一種家畜有這麼多的優點,為什麼人們不直接培育騾子這一種族,而還是要繼續讓馬和驢進行交配?其實,騾子作為一種雜交生物,它幾乎是不能夠生育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騾子本身沒有公母之分,它同樣是一種有性生物,也有發情期和交配的本能。但是,騾子特殊的基因決定了,這種健壯的生物注定不會有後代産生。盡管騾子“父母”的基因很相似,彼此間也能夠結合誕下後代,但它們之間同樣有一個緻命的差異——染色體數量。
生物的生殖細胞是由染色體減數分裂形成的,這一點幾乎在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身上都适用,馬和驢自然也不例外。在馬和驢的精子、卵子相遇之後,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最終産生胚胎,經過懷孕的過程最終生下騾子。
這個過程本身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在研究了馬和驢的染色體之後就會發現,馬的染色體對數是32,而驢子的染色體對數則是31。也就是說,騾子的染色體總數将是63,總數是奇數。在生殖細胞需要減數分裂形成的情況下,騾子體内顯然無法形成健康的生殖細胞,因此也就無法生育了。
實際上,在自然界中還有不少這種情況,就是雜交的動物最終無法産生後代,這很有可能就是受到了染色體數量的影響。而且,一些雜交生物還會因為基因上的缺陷而更加短命,比如獅虎獸(虎獅獸)就是如此。
獅子和老虎本來在大自然中不可能相遇,但是人類在動物園中會主動控制它們進行交配,最終誕生了全新的物種。實際上,這也屬于人類在基因方面的研究和實驗,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觀察兩種生物之間的基因結合方式,從而對人類的研究提供幫助。
騾子真的完全沒有生殖能力嗎?
這樣看來,騾子不能生育的特質和它的命運還是“馬和驢”惹的禍。但可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騾子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是可以繁殖後代的,盡管這個幾率十分微小。根據世界範圍内的記載來看,騾子産生後代的例子在數百年前大約有60例左右。
相對來說,母騾子是有一定幾率懷孕的,這個幾率大約在四十億分之一,因為染色體在形成生殖細胞的時候是随機分配,也有形成正常性細胞的可能,這樣就出現了能夠懷孕的母騾
在我國古代的記載中,母騾和公馬産生的後代叫“駒”,而母騾和公驢産生的後代叫“驉”。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後代,其本身也和我們熟悉的騾子一樣,基本上無法産生後代。
既然幾率僅僅是數十億分之一,那麼兩代雜交品種能夠持續産生後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騾子仍然是一種高度不育的生物,明明有着優良的勝利條件,然而騾子的基因卻沒有辦法代代傳承下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人類依然隻能夠通過雜交的方式來獲得騾子這種家畜。
為什麼說騾子懷孕必死?
除了騾子本身幾乎沒有生育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關于騾子生育的說法,那就是母騾子“懷孕必死”,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因為母騾子的生理結構有什麼問題,所以導緻懷孕就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損傷?
其實除了染色體的數量以外,騾子本身是一種非常健壯的家畜,其生殖系統也在正常發育的範疇中,并不會因為懷孕就死去。其實“騾子懷孕必死”這種說法,是因為人們錯誤地對待了騾子和騾子懷孕的問題,造成了騾子死亡的實際後果。
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事出反常必有妖”,凡是生活中沒有不會頻繁出現的事物,很有可能就是不祥的預兆,甚至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此,人們在發現平常情況下沒有生育能力的母騾子居然懷孕了的時候,很明顯恐慌是大于欣喜的。
甚至,人們會直接選擇殺死懷孕的母騾子,來自行結束這種“不祥”的情況。所以,人們才會有“騾子懷孕必死”的說法,因為這樣的騾子就算是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最後也難逃被人類殺死的命運。
結語
如今的人類已經對馬和驢、騾子和它們的生殖系統有了全面認知,也不會再因為騾子的“意外懷孕”而恐慌。但現在的我們在生活中基本不會再使用這種家畜,騾子自然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過,這并不代表騾子從此就會從世界上消失,科學家們會将這種雜交動物作為參考,用于研究各種不存在生殖隔離的動物之間的基因會怎樣結合,和動物園中的其他雜交動物一樣,騾子在将來承擔的會是更加純粹的實驗動物作用。
随着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工具層出不窮,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亦或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充滿了機械的影子,動物對于我們的幫助作用越來越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于動物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生活得更加輕松;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動物也需要更好的環境,我們不能因為它們失去了對自己的“作用”就破壞動物生存的家園,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給整個地球也帶來更好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