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提起“自戀”這個詞,我想當今社會沒有人不懂它的含義。但其實這是一個新詞,是在1989年首先進行描述的。
當時英國著名的性心理學家、文學評論家哈夫洛克.霭理士,為了描述一種對待自己就想對待性對象的态度,甚至将自己作為性對象的病态現象,發明了“自戀”這個詞。
後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采用了“自戀”這一術語,用來描述一般情況下,對自我的關注和自愛的态度。
每個人都有自戀的特征,或多或少,或嚴重或稀少,自戀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來幫助我們抵抗别人的批評和對失敗的辯解,甚至能夠成為促進我們獲得成就的動機。
但是,如果自戀過頭了,就可能存在一種心理問題,也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存在一種不切實際的自大感,他們有超越一般人的誇大自尊。他們往往誇大自己的外貌、才能、出身、成就等等。并且他們也要求别人把他們當做特殊人物看待,他們對自己的潛力存在一種無限的幻想和權利感。認為自己有特權,并且需要别人不斷贊美自己的這種無所不能和特殊性。
此外,他們也缺乏對别人的基本共情能力。他們隻能體會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卻無法理解、關心别人。在人際關系中,他們更傾向于成為一個情感上的剝削者。和他們交往的人,往往成為滿足他們病态自戀的工具。這就造成了他們很難與别人建立相互依賴的長期穩定的人際關系。
但這就造成了他們更加孤獨,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的情感剝削的行為。#自戀型#
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
首先,前面我們也提到,自戀是一個每個人都會存在的情感。而在人格上,自戀型人格也是一種性格傾向。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一些孤芳自賞的性格,而有的人又比較自卑,自戀感比較少(不是沒有,而是這種情感比較少)。
請注意:這些都不是心理問題,都是非常的常見的心理現象。因為臨床診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還需要長期的臨床觀察,所以一切判斷還是要以精神科醫生的診斷為準。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能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呢?
首先,他要滿足“人格障礙”的診斷标準。
人格障礙的診斷要符合至少3個方面的表現:
1、患者的人格表現是固定不變的、長期的和穩定的。也就是說,患者從童年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這種固定的人格表現,而不是偶爾或者忽然出現“自戀型”“強迫型”“邊緣型”等等表現。比如,某些人以前從來沒有過過度自戀的表現,忽然變得很有錢,或者身居高位了,那麼他就變得極度自戀。那麼我們更多的考慮是社會環境原因造成的他的自戀表現,而不是人格方面存在問題。
2、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明顯的适應不良的表現。也就是說患者對于自己的人格障礙以及因為人格障礙影響到的人際關系,感到主觀上的内心痛苦。患者如果自己本身沒有感到不妥,我們不能強制說某個人是人格障礙。
3、患者因為人格障礙,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學業以及其他社會功能。也就是說,如果某個人我們感覺到他比較怪,但是人家生活好好地、工作好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表現也好好地,那怎麼能說人家人格有問題那。那也可能隻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不認可人家的生活方式或者觀念。
所以,要診斷人格障礙,以上三點是基本的要求。
有的讀者可能會說,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他的自知力是有問題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
但要注意的是,人格障礙患者的自知力一般情況下是完好的。如果一名患者他存在嚴重的自知力損害的話,那麼我們往往去考慮更加嚴重的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而不會優先考慮人格障礙。
那麼“自戀型人格障礙”主要有以下9種表現特點:
1、他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種過分的、不切實際的誇大感覺。比如雖然沒有相應的條件或證據,卻認為自己的成就和才能很出衆,并且希望被别人認可。
2、他們總是沉湎在無限的成功、權利、美麗、輝煌或者理想的愛情幻想中。
3、他們總認為自己是“特殊”和獨一無二的,并且隻能被其他特殊的或者身居高位的人或機構所理解,或者與他們交往。
4、他們總是要求過分的贊美,并且非常需要其他人的贊美和羨慕。
5、他們總是認為自己被賦予一種特權感,比如總是期望不合理的優待,并且要求别人自動順從他們的期望。
6、在人際關系上總是占便宜。例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共情的能力。不願意承認或認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8、他們常常妒忌别人,或者認為别人妒忌自己。
9、他們往往表現出傲慢、輕蔑的行為或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自戀型人格障礙比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更容易主動求醫。因為他們過分誇大的自尊心很容易被傷害,并且可能會産生強烈的反應。如果他們的自尊心被輕蔑、拒絕、挫敗或批評時,就會感到憤怒。結果往往會産生嚴重的抑郁,這是他們主動求醫的主要原因。同時,為了避免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他們會主動疏遠一些人際關系,來維持“自我滿足的錯覺”。
那麼“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怎麼産生的呢?
三、客體-關系理論關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解析
目前對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得病原因,研究成果還比較少。但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系理論對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有一套合理的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的著名學者-梅蘭妮·克萊茵,她也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她提出我們每個人幼兒期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正常性嬰兒自閉:出生後的前三四個星期。這一時期嬰兒隻能知覺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而無法知覺到完整的自我。
2、共生階段:出生後的第三至第八個月。這一時期,嬰兒會非常依賴母親,嬰兒會期望在情緒上和母親維持高度同步的狀态。
3、分離/個體化曆程:出生後的第四五個月。這一時期幼兒逐漸脫離對親人的依賴關系。但又要尋找親人來獲得舒适和安全感。這就造成了在依賴與獨立之間的矛盾感。比如一個剛剛會走路的幼兒,會驕傲的遠離自己的父母,但很快就急迫的想要回到父母的懷抱。
4、對自我與别人的認識。幼兒滿三歲開始。此階段幼兒能更完全地了解并逐漸穩定與别人分開的态度。會開始與外界建立關系,而不會恐懼失去自己的感覺。
而梅蘭妮·克萊茵認為,如果幼兒在第3階段,沒有經曆分化的過程,就無法把父母理想化的同時,保留對自己的驕傲感,他之後就會出現自尊方面的問題,或者自戀型人格障礙。
四、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目前對于自戀型人格障礙主要依靠的是精神分析療法進行治療。藥物方面,主要是處理一些并發症,比如治療抑郁、躁動、焦慮等等。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左上角關注(輕松心理知識),這樣您就能及時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學知識。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參考文獻:
[1] Gerald Core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enth Edition》
[2] 陸林 《沈漁邨精神病學Shen YuCun's Psychiatry第6版》
[3] RobertE.Hales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of Psychiatr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