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篇中有一段是,孔子讓“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說想主持政事,公西華想主管禮樂,多多少少還有點實際用處。
而曾皙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隻想暮春時節,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台上吹風,唱着歌回家。”
曾皙所說的似乎是玩耍之類的事,為什麼得到孔聖人的稱許?
我們來看看王陽明是怎麼說的:子路、冉求、公西赤有“意必”。這樣會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意必”,有固執的意思,就是有必須怎麼樣的思維。認為必須這麼做,這樣就缺少了靈活性,所以可能會缺少創新。并且世事無常,又哪有固定的方式?
比如有的人心中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卻一心隻有目标,這樣就容易走偏,在實行目标的時候,任何可以實現目标的方式都會去做,包括違背道德的,也可能去做。
有的人在企業競選管理崗位時,都會說如果我做銷售部門經理,一定能讓部門業績翻倍提升。然後在試行的過程中,一心隻有業績目标,為了完成目标,壓榨員工,欺騙客戶等等,最終一定也惡有惡報。
如果不隻是空談目标,并且有切實可行的計劃,并且不違背道德,那麼這種“意必”也是可取的,所以孔子也贊揚了子路、冉求、公西赤。
再者“意必”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很多人企業都要求員工不要給自己設限,要勇敢去嘗試。動機是讓員工動起來,行動起來,不要覺得自己不行,這話是沒錯。但如果把握不好也容易“意必”。
不設限的人生是建立在自己德性,以及能力都比較完善的情況下。不管遇到任何事,身處任何地方,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很快找到解決辦法。因為能找到解決問題背後的邏輯。也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器”、“一以貫之”。
君子不局限任何一個技術,任何一個行業,把君子放在任何地方都行,無非是因為君子掌握了一套處理事務的邏輯。當真的什麼都能“一以貫之”時,就是《中庸》中所謂的‘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
君子根據自己的位置處理事情,處在夷狄,就行夷狄的事,處在患難,就行患難的事,君子不管什麼事都能自得的處理好。
孔門言志的前三個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他們三個人各有獨特的才幹,比那些隻知道空談的人要強,所以孔子也贊揚了他們。而曾點則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達之人。
接下來就明白了王陽明何以會說下面這段話:
“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說之。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曾點言志,夫子許之。聖人之意可見矣。”
孔子曾讓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說“吾斯之未能信”,還沒有自信能做好,孔子悅之。漆雕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還沒有掌握君子之道,沒有一以貫之的能力。
子路讓子羔去做費城的邑宰,孔子說這是害他的行為。而曾點說自己志向的時候,孔子就認可他,由此可見聖人的意思很明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