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傳中,武大郎是一個悲情角色,五短身材面向醜陋,被人笑成三寸丁谷樹皮,年幼父母雙亡,留下了一個尚在襁褓的武二,那些年也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才将武二含辛茹苦的拉扯大。明明武大武二二人一個爹媽生出的親兄弟,卻一個身高不過五尺一個身高八尺彪形大漢,更能證明那些年武大對武二的養育之恩情逾骨肉,看似手足兄弟,實則情同父子。
施老爺子實在是太鐘情武二這個角色了,水浒中天生神力的英雄好漢有兩個,一個是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另一個就是景陽岡醉酒打虎的武二。武大郎于武二而言,是這個世間最後的一點溫情所在,可是最後這點溫情,也被潘金蓮親手掐滅了。
武大郎娶了潘金蓮,看似一份天大的便宜,可何嘗不是一份晦氣?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如此不般配的婚姻怎麼可能天長地久相敬如賓?
潘金蓮本身的水性楊花心如毒蠍,再加上武大郎在婚姻中不懂風情,特别是武松來到以後他們兄弟二人太過情深義重反而對潘金蓮多加不尊重和輕視,還有勾搭武二不成反被武二屢屢嘲諷不知廉恥,再加上王婆的保媒拉纖,有意慫恿。
機緣巧合又在情理之中。
不滿足于現狀忿忿不平的潘金蓮,就算不出軌西門慶也出軌諸葛慶南宮慶,正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不外乎如此。潘金蓮沒有克制住自己的心裡欲望和生理需求,一步步的走向了沉淪的深淵,最後在王婆的慫恿下,他從一個封建禮教的被壓榨者受害者變成了謀殺親夫的施暴者。
你可以不愛,但是你不能殺害。
武二歸來之日,便是潘金蓮命喪黃泉之時。習慣了錢能通神的西門慶,以為打點了官府就可以令武二上告無門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他太低估武家兄弟的感情了。所以最後潘金蓮西門慶這對奸夫淫婦命喪黃泉,武松也落了一個充軍發配的囚徒之路。
這是水浒傳中非常精彩的情節之一,一直以來也是為人津津樂道,而作為毒殺丈夫出軌西門慶的潘金蓮,則是數百年來一直忍受各種罵名,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差到極點,而武大郎也被嘲笑三寸丁、窩囊廢。
而近年來有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蓮夫婦是确有其人的,是明朝初期人,和施耐庵的年代大緻相同。不過武大郎不是三寸丁,而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高大猛男,還是明初永樂年間的進士,并擔任山東陽谷縣的縣令;而潘金蓮也不是毒殺丈夫的心狠手辣的淫婦,而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兩人相敬如賓琴瑟和鳴,子孫滿堂。
據說武大郎的名叫武植,原是山西人為逃避戰亂跑到了河北清河縣,在清河縣潘家莊(後改名為黃金莊)一潘姓大戶家裡打工,由于高大威武幹活勤快,勤學奮進,所以被潘大戶賞識,不僅格外器重,資助他參加科舉,更是将自己漂亮的女兒潘金蓮嫁給他,在此期間在結石了一位王公子(另一說是黃公子),兩人稱兄道弟,一起習文習武。
勤學奮進的武植,進京趕考中了進士,而後在山東陽谷縣做縣令,身為一方父母官,武植體察民情為民做主,因此在民衆心中評價很高。而曾經和他一起稱兄道弟的王公子,由于能力和努力均不如武植,所以人過中年以後難免坐吃山空,于是他想憑借以前的關系投奔武植,想找他借點錢已解燃眉之需。
清河武植祠
可是,武植并沒有借給他,知道這個人吃喝嫖賭大手大腳,給了也是浪費,于是不生響的将他老家的茅屋給翻蓋了一番,但是這位王公子尚不知道,以為武植飛黃騰達之後忘恩負義,沒辦法他隻好悻悻而去,一路上氣急敗壞的他變對武植大肆诋毀,說他五短身材相貌醜陋,妻子潘氏水性楊花紅杏出牆,可當他到了清河老家以後,看到新蓋的房子才明白武植的一番苦心。
可惜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再想辟謠的可就千難萬難了。
這件事在他的造謠下,壞事傳千裡,後來就傳到施耐庵的耳中,靈機一動,一個精彩的故事便在水浒傳中橫空出世。
1994年,在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主持下,對武大郎墓進行挖掘,發現真實的武大郎身高在1.8米以上,和施耐庵的《水浒傳》小說中對武大郎的身材描述大相徑庭。1996年,對武植墓進行重新修繕,并撰寫碑文如下: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曆滄桑,名節無端诋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而後,武植墓已列入河北省清河縣文化景點之一。
真相是哪般?在上述的那個所謂的明朝永樂年間的進士武植,就是施耐庵小說裡的武大郎的曆史原型中,有兩個緻命的錯誤。
第一,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士,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便已去世,而大明王朝第一次開科舉就是洪武四年,而且根據武氏後人流傳的故事中,武植氏永樂年間的進士,施耐庵的小說《水浒傳》又是在生前很多年就已經成稿,施耐庵根本不可能拿晚他幾十年才考上進士的武植寫進書裡。
施耐庵
所以,施耐庵聽聞武植朋友诋毀,最後寫進小說一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兒,
第二,在大明朝官方記載的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錄中,并沒有武植這個名字。在陽谷縣的縣志中,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曆代縣令也沒有姓武的。因此,武植到底是不是進士或者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都在兩可之間。
因此,清河縣的武植,根本不可能是施耐庵《水浒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親哥哥,武大郎的曆史原型。
那為何這麼巧合呢?
施耐庵寫的《水浒傳》中有武大郎和潘金蓮,而在武氏後人的嘴中,他們的祖宗有一位武植的祖宗,永樂年間的進士,官至陽谷縣縣令,也有一妻子潘氏名為金蓮。
其實,在我看來,世間上并沒有那麼多的巧合。
水浒傳成書于元末明初,現存最早版本是出版于1520年前後,由郭勳門客整理,而連同樣記載着武大潘金蓮的金瓶梅也是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為何直到20世紀才有人自诩武氏後人去辟謠,為何武植墓荒廢了幾百年才到1996年才重修?
還記得前兩年的那條新聞,開發商意外挖到隋炀帝楊廣的墓,結果開發商名字叫做楊勇作為噱頭,整的沸沸揚揚作為飯後談資嗎?
還記得,這些年名人故裡之争那可是鬧的不可開交,你方唱完我方上場。
所以在我看來,曆史上的這位明初武植隻不過是一個噱頭罷了,《水浒傳》本身就是施耐庵的一部小說而已,武大郎隻是個人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而已,應該不存在曆史原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