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丨渣渣郡
題圖丨《産科醫鴻鳥》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世界上隻有一種假期,比調休更名不副實,那就是産假。
辦公室裡,經常聽到未婚朋友對孕期同事表示羨慕:“真好啊,你能休個長假了。”
同事聽後笑笑不說話,旁邊自有過來人替她說出心裡話:
“哎呀,你還太年輕,産假怎麼能算假呢?”
不少頭胎媽媽認為,産假就像學生時代的寒暑假,“卸貨”隻是其中一本假期作業,寫完了,還有大把時間是自己的。
知乎上就有一位孕期38 6天的新手媽媽提問道:
“如何利用7個月的産假來提升自己?”
她想着7個月的假期,這麼長,怎麼也不能荒廢。
然而最高贊的回答當頭就是一盆冷水:
“所有的想象都會在你産後第一天開始破碎。”
沒經曆過生育過程的人,很難真正理解,生兒育女是一項多麼複雜的系統工程。
産假雖然雖然叫“假”,但對于休假者本人來說,一刻也不能閑着。産前要抓緊攝入關于嬰幼兒的一切知識,産後則要拖着傷體,立刻投入育兒工作。
為了更好地了解産假中女性的狀态,我走訪了幾位年輕母親,她們對生育的理解各有不同,唯獨在一件事兒上意見格外統一:
“産假當然比上班累!”
産假可能是很多人休過的最痛苦的假期。
“我當年就是為了休個産假,才生的孩子,現在想想真幼稚。”
90後媽媽小漁告訴我,畢業後連續工作多年,很想要個漫長的假期,而生孩子,是她當時能想到的最名正言順的借口。
然而孕期和産後的一切,無一不在反複提醒她,想靠産假休息,實在是太天真了。
嚴重到無法正常進食的孕吐,隻不過是個前奏,真正的折磨還在後頭。
孩子出生後,3小時一餐,夜裡也要喝奶,做為母乳喂養的母親,即使有老公和媽媽幫襯,産後半年,小漁也睡不了一個整覺。
因為沒經驗,不知道喂奶時需要把整個乳暈放進孩子口中,乳頭很快被孩子嘬出了傷口。
“乳頭上有個傷口,還要喂奶,你能想象嗎?”
這種傷口很難得到修養,因為不管孩子喝不喝,奶照樣會來,漲奶時,如果不能及時排出,乳房會硬得像兩塊石頭,更加疼痛難忍。
“像我這種奶水多的人,三天兩頭就得跑醫院,因為堵奶,堵奶會引發乳腺炎,輕則發燒,嚴重還化膿,需要用針抽出來膿水。”
更令人難堪的是漏奶問題,這導緻小漁幾乎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我當時4個月沒怎麼出門,一出門奶就滴滴淌,衣服都浸濕了,還是冬天。“
漏尿、腹痛、乳房萎縮、記憶力減退……因為過于有失體面、難以啟齒,外人總是很難知道,這些産後症狀有多普遍。
别說什麼利用産假時間提升自己,對于新手媽媽來說,光是把孩子照顧好,自己活出個人樣兒來,時間都捉襟見肘。
而生理上的痛苦,可能隻是産假最淺層的問題。在個人體驗之外的社會層面,産假還意味着更長遠的代價。
今年不久前,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宣布,要從政府層面,給“産假”改個名字。
原本在日本,産假叫做“育休”,表示因為育兒而休假,現在東京都決定把“育休”改稱“育業”。
為什麼好好的育休,非要改成生僻的新造詞“育業”呢?
小池是這麼解釋的:
“很多人都覺得,‘育休’就是放假,就是不工作了,所以很多人在請産假的時候都會面臨不好請假的困境。這次改變稱呼,是希望創造一種新的社會氛圍,讓大家不必再道歉說,‘不好意思,請允許我休個産假吧’,而是能挺起胸膛來說,‘我在從事育業’。”
産假明明是法定假期,但在實際執行層面,請産假總是跟某種職場恥感聯系在一起。
仿佛請了産假,就是在拿着公司的錢辦自己的私事,既對不起老闆,也對不起同事。
實際上,近二十年的數據不斷表明,“産假”這項女性福利正在被污名化,并成為傷害女性的有力武器。
因為休産假的女性,意味着更高的人力負擔和财務風險,公司總是傾向于從招聘環節就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産假回歸再想重新找工作,也會比從前困難很多。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的一次調查研究顯示,生育一個孩子,妻子的就業幾率就會下降6.6%,而如果再生二胎,這個數字還會再降9.3%。
密歇根大學謝宇教授研究發現,我國女性每生育一個子女,長期工資率下降7%,他認為這7%來自生産力差異和雇主的歧視。
在國際上,這也被叫做“生育懲罰”,是女性在“産假”等段時間生育福利後要付出的長期代價。
丹麥相關研究指出,生育前,夫妻收入變化軌迹基本一緻,但在孩子出生後,母親平均收入就會開始下降,而父親收入不受影響,到孩子20歲時,夫妻薪資将相差21%。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饋贈,沒有在暗中标好價格。
于是,一個悖論出現了,産假越長,女性生育意願越低,因為這産假并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用全體女性的就業機會成本交換的。
小漁就幾乎經曆了每個階段育齡女性可能遭遇的就業歧視。
已婚未孕時,還沒有入職,HR就要求她簽署未懷孕證明,以及3年以内不生孩子的承諾。
生了頭胎後,HR打探的問題變成了什麼時候準備要二胎。
她明顯感覺到,生完孩子後出來找工作,“突然變難了”。
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生育者既享受到産假,又不會遭遇性别歧視呢?
一些國家正在試圖通過增加男性産假來解決問題。
《桧山健太郎的懷孕》:一部以男性懷孕來反映女性生育困境的諷刺電視劇
他們認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性陪産假遠遠短于女性産假,自然成了高性價比員工,而如果男女同工同假,那麼問題不攻自破。
全歐洲生育率墊底的西班牙,剛剛在去年頒布新政,父親可以享有16周的帶薪陪産假,與母親的産假時長相同,而且夫妻倆不得互相轉贈,要休就得一起休假。
法國也在去年大幅延長了男性陪産假的時間,由原本的14天,增加到了28天,而且不能不休,妻子分娩後,丈夫必須至少休息7天。
同樣在去年,日本也通過《育兒護理休假法》修正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認男性陪産假制度。
按照規定,日本丈夫可以獲得最多4周的陪産假,隻需要在休假2周前向公司提出申請即可。
日本内閣大臣小泉進次郎休陪産假,都能上新聞頭條
不過有趣的是,當男性陪産假變長後,男人休假一點兒也不積極。
2019年,日本男性陪産假休假率僅為7.48%。
2021年男性陪産休假率雖然上漲至13.97%,但其中四分之一人實際隻休了不到5天,超半數人休假時長不足兩周。
突然變長的假期,第一次讓丈夫體會到了妻子的職場壓力。
說到底,生育這項工作,無論是讓妻子一個人來承擔,還是通過男女共休産假,将壓力轉嫁給企業,都不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或者說,全球的人口數據證明,這種思路絕對存在問題。
不愛生孩子,是全球的新常态。
不僅僅是發達經濟體,這兩年,就連大家公認能生的那些國家,都生不動了。
沙特、伊朗、南非,總和生育率連年下降,人口大國印度,去年生育率甚至跌破了2.1的世代更替水平。
匍匐在地平線上的生育率,讓全球不得不開始思考,生育究竟是個人的需求,還是某種更宏大社會結構的需要?
少子高齡化最嚴重的日本,或許是全球最先轉過彎來的國家之一。
宣布把“育休”改為“育業”後,東京都官網寫道:
“我們之所以改變叫法,是希望改變社會觀念,讓大家意識到,育兒休假不是‘在不工作白拿錢’,而是‘在為社會養育孩子這種珍寶’。”
這段話裡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于,日本政府把生育這件事,稱為“為社會而做”的重要工作。
《桧山健太郎的懷孕》
從“休”到“業”,看起來隻是換了個表述,但語言正是表達意識的物質外殼。不同的表述看似在描述同一件事情,背後折射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今年,絕大多數國家都把全球面臨的氣候問題,從原來的“全球變暖”改為“氣候危機”,也是同一個道理——對于氣候變化的嚴重程度,人類的認知改變了。
與其說産假是一段假期,不如說産假更像一種工作,母親并沒有在産假中得到休息,隻是去從事了另一項更為艱巨的事業。
當一個國家認為生育是一項公民為社會而做的工作時,所有政策都将随之發生改變。
日本兵庫縣明石市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在出生率連年降低,甚至被馬斯克嘲諷即将亡國的日本,明石市是一個例外。
這裡連續9年出生率在日本排名第一,人口持續正增長,從一個瀕臨消失的小城,變成常住人口超30萬人的育兒天堂。
為何全日本都不樂意生孩子,偏偏這裡的年輕人不一樣呢?
因為明石市長泉房穗提出,明石市要“像一個大家庭”,幫助市民養兒育女。
這或許是全日本把生育的社會責任理解得最徹底的城市。
與大家想象的不同,明石市并不會像現在很多低生育率國家一樣,給生孩子的人發現金。因為泉房穗認為,直接給錢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新手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支配這筆錢,也不一定能把錢真的用到孩子身上。
明石市的做法是,完善零負擔的育兒環境。
在明石市,1歲以前的尿不濕完全免費,而且政府會為新生兒父母送貨上門,孩子成長到18歲以前,醫療費全免。初中以前的學校夥食費、保育費和公共設施使用費也一分不收。
很多時候,免費意味着資源擠兌,但在明石市,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
因為市長決定,把通常用于大興土木的基建費用撥給兒童設施、增加生育相關職員,保證基礎設施和配套人員跟得上兒童增長。
此外,未婚、離異、喪偶家庭,在明石市都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最初有人擔心,這種無節制的投入,會拖垮明石市的财政。但實際上,明石市托人口紅利的福,8年來,稅收增加了32億日元。
明石市長因此在國會自信地說道:
“如果發自内心支援孩子,那就可以制止人口減少的進程,經濟也會得到良性發展。”
“不是說因為沒錢,就摳摳索索的,正因為沒錢,所以才要把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當然,明石市童話般美好的故事,可能隻是社會化養育的一個HE分支。故事發展還可能是像西班牙一樣,雖然努力了,但依舊走向無效的BE結局。
不過,這至少提示了一種思路。
當我們憂心人口的減少時,苛責個體或許是最無效的手段。因為對個體來說,孩子的必要性正在現代化進程裡不斷減弱,不論是養兒防老,還是傳宗接代,都不再具有說服力。
如果更需要新生兒的,是另一種更加宏大的社會結構,那麼世間的一切總逃不過那麼一條樸素的道理:
誰最想要,誰來買單。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