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廈門,除了想到“清新文藝”、“旅遊城市”等關鍵詞之外,會出現在你的腦袋裡的,一定還有“閩南語”。
小時候放了學,在街頭巷尾玩耍時,總能随處聽到閩南語對話——
-吃飯啦!大家來吃飯啦!
-等一下!稍等一下!
-抱歉,我晚上不回來吃了!
……
在頂着“海濱花園”名頭的廈門,正是這些錯落有緻的語調,給她增添了獨有的人間煙火的“地氣”。
而倘若漂泊在外的遊子,還能聽到溫婉的閩南語腔調,能用流利的閩南語互相交流,更會令人猶遇故知,倍感親切。
然而,如今不說閩南以外,即便是在廈漳泉的街頭,我們能聽到的閩南話的聲音,也逐漸地變少變淡了。
有的人不會說,有的人說不好,有的人不想說......相比于多年來河南話、東北話、贛語等外地方言在廈門的聚集,作為土著的閩南語,存在感卻不斷削弱了。
如此看來,在閩南語傳承和推廣的路上,或者,哪怕不拔高我們的使命,僅僅是在閩南語的使用上,我們還能走下去嗎?又能走多久呢?
No
-Yes廈門-
01
——閩南語,是廈門人的“根”
閩南語曆史十分悠久,據傳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閩南地區。
現在,閩南語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于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粵東、粵西地區、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據百度百科,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能想象嗎,大約有全中國的1/20那麼多的人口,在使用這門語言。
而廈門人的母語,就是閩南話。
對廈門人來說,閩南語不僅是一門語言、一種文化、一種交流方式,更是向上生長的過程中給予我們養分的“根”,是向遠空飛翔的路途上拽着我們的那根風筝線。
它承載着我們的身份認同,也寄托着我們的情感共鳴。
有人評價說,閩南語聽起來極其舒服,猶如溫柔的少女在耳邊輕語。Yes君外地的朋友也曾表示,心情暴躁的時候聽聽Yes君和家鄉人講方言,會覺得心境平和不少,像吃了甜品一般。
比很多喜歡卻學不會閩南語的外地朋友要幸運,老一輩的廈門人,以及到80、90後兩代人這兒,大家都是從小“浸”在閩南語的“糖水”裡長大的。
曾經,閩南語幾乎滲透進廈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裡,也發展出各種為人熟知的俚語等特色詞句。
鴨子聽雷(聽了也不懂)
養老鼠咬布袋(所托非人)龜笑鼈無尾 (五十步笑百步 )
……
在廈門,有很多地名必須要用閩南語念,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
比如虞朝巷,看似文绉绉的,其實“虞朝”二字用廈門話念出來就是“牛棚”(wu tiao)的音。取這名字是因為,古早時這一帶有牛棚養牛,但書寫的時候感覺不雅,于是以閩南語同音字“虞朝”來記。
還有暗迷巷,閩南語讀音是“am me hang”,這條巷子也不是因為昏暗或者複雜叫暗迷,而是因為以前聚集了許多賣粥的攤位,粥在廈門話叫am me,與“暗迷”近音,因而取了這名字。
No
-Yes廈門-
02
——閩南語,曾陪伴一代代廈門人成長
在老一輩的很多廈門人眼裡,閩南語是處在“宇宙中心”的語言(僅形容,無貶義),大家的日常溝通交流,都是講閩南話。
除了作為生活語言,閩南語還以很多種藝術形式,和廈門人、閩南人一起長大、發展。
在閩南語的曆史上,最令我們驕傲的藝術形式當屬南音。作為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南音是中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更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小時候,爺爺奶奶總會用錄音機放南音卡帶,《直入花園》、《陳三五娘》……那穿越千年的袅袅南音與爺爺的跟唱相和,聲聲入耳,回味無窮。
還有閩南語歌曲,傳唱也極為廣泛。最為大衆熟悉的,大約是《愛拼才會赢》、《海海人生》、《歡喜就好》。
但其實作為土生土長的閩南人,标志性的金錢豹唱片、街邊彌漫的《十二大美女》經典舞曲、耳熟能詳的梅花三姐妹故事金曲……這些,可都是童年記憶啊。
《愛情的騙子我問你》、《愛人跟人走》、《酒幹倘賣無》,當年年紀尚輕的Yes君跟着父母聽着這些歌,隻覺得“愛情”好像很苦的亞子~
再往後一些,閩南語電視劇走進了廈門的千家萬戶。在閩南地區,很多80、90後都是看着台灣同胞們拍的電視連續劇長大的。
跟現在拍到六七十集就會被觀衆大呼“裹腳布”的電視劇不一樣,當年的台語連續劇《意難忘》,長達807集,是真的“超長連續”。
這部劇從男主年輕時講到男主抱孫子。有人評價說,看完這部電視劇,就真的長大了。而從小就看《意難忘》的Yes君,到現在也還沒看完,也許,就可以假裝還沒長大吧?
還有《神機妙算劉伯溫》、《飛龍在天》、《台灣廖添丁》等等,都堪稱神作。而且,在這些劇裡,還可以找到大家熟悉的賈靜雯、張晨光等演員的面孔哦~
到現在,也偶有一些閩南語文藝作品出現,像前幾年熱播的台劇《花甲男孩轉大人》,還有去年的抖音神曲《浪子回頭》,以及五月天的《出頭天》、《憨人》等等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将閩南語帶到大衆的目光裡。
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廈門人成長,閩南語的位置,早已無可取替。
No
-Yes廈門-
03
——閩南語文化,
正面臨着“年齡斷層”危機
追溯起來,閩南語在廈門這座城市曆史上的地位不可謂不輝煌,然而,如今“下一代”的成長環境與我們這些“老一輩”,有了翻天覆地的區别。
而這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閩南語環境的缺失,導緻了新生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會講閩南語。
衆所周知,廈門堪稱“移民城市”,而随着外來人口加大流入、戶籍政策和入學政策放寬,以及普通話的使用和推廣不斷加強普及,課堂“普教”已經開始從娃娃抓起。甚至,現在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是從小開始學英語。
培養多語寶寶本無可厚非,但是這些變化帶來的,是大家對作為母語的閩南話重視程度直線下滑。
在廈門,不少“土著”家長,都已經不教孩子講閩南話了,在家裡也都直接用普通話來對話。
從小缺乏充足的閩南語環境,加上後天的教育缺失,00後一代對自己方言的認同感大大減弱。
之前有人做了《全國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調查,相比重慶成都的9成人群,廈門青少年能熟練使用閩南話的僅占19.3%,全國倒數。
放眼現在,“我是廈門人,不會講閩南話”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
長此以往,當越來越少人會講、願意講閩南語,我們不禁憂慮,這份屬于閩南人共同的文化象征、精神歸屬和最起碼的身份認同感,恐怕會随之黯淡。
普通話作為國語,牢固掌握确實必要,這毋庸置疑。
隻是,看着十幾二十年前還傳遍街頭巷尾的閩南語聲音,如今隻剩下發音缭亂不清的寥寥數語時,我們真心感到惆怅和失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語言,多希望能傳承始終。
如果你也愛閩南語,請一起保護它吧!
/今日話題/
閩南語的傳承,有必要嗎?越來越少人講閩南語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留言區不見不散!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屬作者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