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今天看到一個奇葩問題“巴黎聖母院失火重建,假如幼兒園老師要求每個孩子捐50塊,你會捐嗎?”
我看到這問題的第一反應,那邊着火,關我們什麼事?哪會有幼兒園會用這麼不靠譜的理由要求學生捐款呢?也許是帶着諷刺意味吧。因為巴黎聖母院當地政府确實有号召捐款,不過對于這種行為,當地民衆也是有問題要提問的。
好巧不巧的是,我前兩天還聽一同事吐槽幼兒園的捐款行為呢。
她兒子班上的一個小朋友家長,前段時間查出白血病,老師因此号召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獻愛心,幼兒園強調:不強制,自願!
就因為這5個字,同事覺得很生氣“說的自願,到時候不捐試試,兒子肯定不高興,說什麼小朋友捐錢,不如直接說是家長捐錢好了!”
捐款這個事兒,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直至步入社會,都是一直存在的一個公益項目,其實捐款對孩子來說并無壞處。主要就是為了培養愛心,初心是好的,但是對孩子來說仿佛成了攀比。
還記得之前一個新聞,一位寶媽給了兒子10塊錢捐款,可唯獨當着全校師生的面表揚了他兒子。事後沒幾天,要交房租時發現櫃子裡的5000塊錢沒了。可家裡并沒有入室盜竊的痕迹啊。後來接兒子放學的時候,老師看到她,激動地跟她說:“你們家真有實力,一捐就是幾千塊!你兒子還被表揚了呢。”
寶媽一下慌了神……
明明是獻愛心捐款活動,可怎麼就變成了攀比大會?
這讓我想起了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讓捐款,具體因為什麼我忘記了,那時候爸爸媽媽單位裡也都讓捐,他們都捐過了,我沒什麼零花錢,于是就告訴了爸爸媽媽學校要捐款的事兒,當時在班上還跟同學讨論捐多少,其實就是想大家統一一下,因為捐的少了怕同學看不起,捐的多了自己平時都不舍得花。
後來爸爸給了我10塊讓我捐,我那時候的零花錢1天1塊,一個星期也才7塊,捐的時候還是很不舍得的,可是捐款時還是毅然決然地放進了捐款箱中。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老師把捐款箱放在了講台上,同學們挨個上台捐款。好多同學拿的都是10塊,班上有一個同學拿的50的,還有一個同學拿了5塊,就是我同桌,他不好意思上台,一直往隊伍後面走,最後輪到他的時候,他的5塊錢已經皺巴巴的了,捐款箱的口比較窄,疊了不知多少下的錢硬是塞不進去,最後老師就幫他展開後放了進去。
後來老師表揚了捐50的同學,我同桌在座位上暗自神傷……
我回家後跟爸爸媽媽說了這件事,他們當時也挺不理解的,捐款本就是自願的,捐多捐少都是愛心,覺得老師這個行為欠妥當。
捐款這個行為是好的,奉獻愛心,互幫互助,讓孩子更有凝聚力,可是孩子之所以去攀比,其實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①虛榮心
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就容易造成孩子愛慕虛榮,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就是她邁出家門走向社會的第一小步,在幼兒園内,她可能看到了别的孩子因為穿着好看,被同學羨慕,所以也會回來吵着跟你要,你如果同意了,孩子以後會變本加厲。
在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别人有,自己也要有的心态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注意了,這是一種虛榮心。還有就是父母如果喜歡充大,條件一般卻還生活不節約,孩子也會出現虛榮心,這都是長期累積下來的。面對老師表揚,孩子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所以在捐款的時候,也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捐的更多,這種心理是不正确的,也誤解了幼兒園号召捐款的意義。
②沒有金錢意識
到捐款的時候,老師誇獎捐得多的那個,那麼大家就都想着捐更多的錢就能受到表揚,雖然是鼓勵孩子獻愛心,但是在孩子對金錢并沒有概念的時候,這樣的誇贊隻會刺激孩子,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多捐點。
正是因為沒有金錢意識,他才不知道心疼,也不知道捐款這種行為象征的是愛心,而非攀比。
③迫于無奈
很多家長有苦說不出,面對這種變了味兒的捐款行為,很多家長都很無奈,就像前面說的,捐的少了怕孩子被人看不起,所以才變成了這個樣子。
其實對于捐款,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做出更好的解釋,捐款隻是幫助人的一種方式,需要出力可以出力,需要出錢可以出錢,但一定是量力而行。家長本身也應該知道,讓小朋友捐款,其實隻是走個形式,讓孩子變得有愛心,這不是什麼攀比的行為。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才更重要,而且愛心,不能用金錢衡量!
——今日話題——
對于幼兒園的捐款行為,你怎麼看?
孩子生下來就是孩子,可我們生下來并不是父母。從備孕到孩子成長,寶媽會遇到很多問題,加入圈子,你能向育兒專家提問,還可以和其他寶媽交流,讓我們一起來一場媽媽的自我修行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