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幸福感從何而來?口 述: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企業幸福感從何而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口 述: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周永亮 國富創新管理咨詢創始人
于雷 方太、OPPO戰略顧問
編 輯:花先聲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你,最近還好嗎?”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長期承受心理壓力,卻因社會角色隻能獨自擔當;焦慮,壓力,“内卷,躺平,摸魚,打工人”的感受人群增多。
今年3月,聯合國公布了《2022年世界幸福報告》,據報告顯示,芬蘭連續五年居冠,中國在上升12位後仍排在第72位,居然與我國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軍事地位各方面均不相匹配,這出乎我們的意料。
2021年,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新華社也聯合對中國30多萬中小學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們普遍存在“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價值感。
不确定環境下的企業界也是如此。更激烈的市場競争,縮減的現金流,臨時取消的訂單……“要不要堅持?”“如何活下去?”這些問題,成為企業家咨詢中最常提及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幫助人們撥開心上的烏雲、明白和體證人生的真谛、看透不确定時代的真相,對真善美、幸福之境重樹信心與向往,幫助個人、企業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并走出不确定性困境、構建面向當下環境的核心競争力,從而實現從小家到大家、從個人到社會全面幸福?
對于這個問題,企業家、商業顧問、專家學者等各界名流集聚一堂,從不同角度紛紛探讨思考與實踐。内容十分重磅,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 末日騎士曾出現過無數次,但世界末日從未真正降臨
《聖經》中提到“末日四騎士”,當戰争、瘟疫、饑荒、死亡來臨時,末日就要降臨。
可當前的世界不就有這四騎士嗎?俄羅斯在打仗,新冠疫情還在反複,有些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死亡,饑荒在有些地區依然出現,我們能說末日來了嗎?肯定不是。
這隻能說明這樣的末日式騎士在人類曆史上曾出現過無數次,但我們不僅沒有滅掉還活了下來,活下來的結果就是進化出了應激反應的軸心——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它們參與内分泌激素的分泌,當遇到挑戰、挫折、打擊、失敗之後,釋放壓力激素,讓我們進入應激反應狀态。
在應激反應狀态下,我們的感官更加敏銳,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肌肉骨骼力量增強,從而做到戰或逃。換言之,人類必須用行動化解壓力激素。
但是當大腦進化出新皮質後,人開始有了思考的能力,使得很多人不再通過行動而企圖用思考來化解壓力激素。化解不了的時候,就帶來各種情緒反應,例如焦慮、抑郁、煩惱、暴躁、壓抑、恐懼等等,包括這幾年流行的内卷、喪、emo。
心理學一直試圖用各種方法去化解人類的身心不愉快,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等,但是都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丹尼爾·魏格納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魏格納證明,逃避、壓抑、控制人們的疼痛、創傷和困擾,都導緻這些症狀以更負面的方式回歸,用積極的心理來轉移、替代和升華反而更有效,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應”。
1999年,“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要用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學和實踐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力量,以提升人類的普遍幸福感,活出美好的生活。
從人類進化角度講,人類大腦的本能是負面導向的。這是因為人類大腦能處理的信息有限,在生存環境惡劣的時候,人類忽視壞事比忽視好事的後果更嚴重、更不可逆,所以我們有“負面偏差”,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思想界一個重要的負面偏差就是“瞧不起講積極的人”。實際上痛苦、消極、放縱和随波逐流是很容易的,但積極很難。正如萊布尼茨所說:樂觀是一種天然的理性範疇的認知方式。積極心态其實也是一種理性選擇,需要刻苦修煉、堅韌不拔。
所以說,進化心理學發現:消極心理讓我們活下來,但積極心理讓我們活得更好。
積極心理有很多種,其中“心理韌性”在當下尤為重要。彭凱平教授曾調研了改革開放40年中偉大的企業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理韌性,在苦難、打擊、挫折面前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在社會競争的過程中,前期靠體力,中期靠腦力,後期靠韌力。
以前人們窮,溫飽都有問題,我們需要工作,我們需要飯碗,我們需要衣食溫飽。但現在基本脫貧,中國人進入美好生活為主要目标的社會就要有新時代的新思想,幸福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
彭凱平教授在清華大學創建幸福科技實驗室,正希望能夠用一些現代科技的方法來為人民幸福提供一些幫助。
科技革命增強了人類的體力力量,我們可以開機器填海造田,可以修路,可以建橋,建高樓大廈,這些科技增強了人類的體力。
到了新世紀和未來,科技可以用來提高我們心理的力量,堅韌不拔的韌性和追求幸福的能力,科技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方太從仁愛之心出發進行廚電研發,通過科技提高人們幸福感,這是特别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的。
幸福是什麼?
這個問題人類思想家已經讨論了兩三千年,從孔子的角度來說,他的幸福觀很簡單,叫做仁者無憂,有大愛精神的仁人就是幸福的。這個思想恰好跟亞裡士多德的思想是一緻的,亞裡士多德認為一定是那些有美德的人他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這說明東西方文化雖然源頭不同,但它達到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幸福一定不是簡單的享樂,幸福是一些特殊人士才應該得到的一種心理體驗。
所以幸福是什麼?幸福不是簡單的享樂,而是有意義的快樂。
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彭教授團隊調查了十幾萬幸福的人,做了很多研究發現,讓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覺得自己有一種幸福的力量,那麼他至少應該要有三個特别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抑制杏仁核的活動。這個器官受到一些刺激,比如聞到一些不好的味道,看到一些醜惡的畫面,或者聽到一句刺耳的話,就會充血,溫度上升。
讓自己幸福,首先要抑制杏仁核的活動,不讓它那麼亢奮,這樣你的負面情緒能夠得到調整,得到管理,得到抑制,能夠讓你自己恢複到一種正常狀态。
第二,不光抑制杏仁核,還要讓大腦産生積極的神經化學遞質。包括多巴胺、催産素、内啡肽、血清素,讓大腦形成快樂神經元的神經網絡連續,這個神經網絡連續是所有積極快樂幸福快樂體驗的一種生理表現,而生理神經網絡連續需要神經化學遞質的幫助。
第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那就是意義感。做任何事情。不光要有心理上的快樂,還要有意義的快樂,意義的快樂才讓我們覺得是一種幸福的感受。你在路上走路,突然一個美女對你嫣然一笑,你不是馬上開心,你得想想她為什麼笑?這就是要有意義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哈裡·契克森米哈伊,他花15年時間追蹤了600多位特别成功的人,這裡面包括科學家、企業家、運動員等等,結果發現所有這些成功人士能夠做到自己事業的極緻地位、領軍地位的秘密隻有一個,他做自己工作的時候能夠沉浸其中,酣暢淋漓如癡如醉,他把這個體驗用了一個英文單詞叫做flow,我們引到國内把它叫做“心流”,心流也是一種幸福。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幸福感呢?彭凱平教授團隊從幾十年心理學研究中總結出“八正法”,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做這八件事能夠很快地讓我們心情好轉,恢複到正常狀态。
光控制負面情緒還不夠,我們還得産生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有一個“五施法”,佛學認為有五個人類天生的本領我們舍不得做,其實隻要把它做出來都會讓我們産生愉悅的感受。
二. 有危機就有機遇,有危機企業才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數學家羅素在《幸福論》中定義過一種不幸,叫作“拜倫式不幸”。它指的是,一些現代美國人,看透了時代的狂熱,認為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追求,一切都是虛空,痛苦才是世界的本質,且為自己的痛苦而驕傲。
而羅素對這樣的人不屑一顧,把這種享盡一生歡愉、品嘗盡美酒、風流韻事不斷卻還對生活極度悲觀的人稱為拜倫式的不幸。
羅素評論到:“我常常感覺到的虛空并非源于某種哲學,而是由于行動的匮乏。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你可能會難過,但不會覺得一切都是虛空,無論人生是否存在終極價值,你都會覺得讓孩子恢複健康才是當務之急。”
當下,我們依然面臨着一些地緣政治、零部件短缺以及疫情反複的問題,雖然經營環境和之前相比相對惡劣,但我們也要清楚的意識到:有危機就有機遇,有危機企業才更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還記得去年發布的“雙減”政策,新東方猝不及防,節節潰退。在很短一段時間裡股價下跌九成,市值縮水2000億,俞敏洪身家銳減200億。
可新東方的善後工作卻出人意料,可圈可點:
對設備:把嶄新的課桌椅,捐給了鄉村學校,捐獻近八萬套。
對學生:承諾無條件按比例退款;報名後未開課的,無條件給予退費;已開課的,按照已完成課時扣除相應學費,其餘全部無條件退還。
對員工:有序結清員工工資,不欠薪。
新東方的善後工作,可謂給到了相關各方足夠的安全感,這背後離不開一個企業家所堅守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合夥人》中,成冬青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隻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如今的新東方,也“因禍得福”,找到了助農這個更大的賽道,可以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
無獨有偶,上半年,有一家企業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2021年比2020年增長29%,從120億到155億,在疫情這兩年裡,他們居然實現了連續逆增長。
他就是廚電龍頭企業方太。
方太茅忠群時時拷問自己:你為什麼要做這家企業?你做企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誠然,做企業要追求利潤,企業隻有賺了錢,才能存活下來。不能賺錢的企業也許不是商業意義上的好企業,但僅僅可以賺錢,也不是好企業,同時企業也做不長久。
那麼,當代企業家做企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茅忠群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找到了答案。基于對“内聖外王”之道的體悟,茅忠群認為,當代的企業家應該有士大夫情懷,眼睛不能僅僅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胸懷國家和社會。
對于方太,規模、利潤從來不是第一位的。方太要做“義利合一”的企業。2015 年年初,茅忠群提出了方太新願景—“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要滿足并創造顧客需求,而且是一個社會組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導人向善,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基于此,茅忠群于2018年年初将企業使命升級為“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何為幸福?方太也有自己的理解。
通過學習中華優秀文化,茅忠群體悟到,幸福是物質與精神雙豐收,是事業與生命雙成長。幸福是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僅僅有好産品,還不足以讓顧客獲得真正的幸福。
方太不僅要有高品質的産品,更要創造有意義的美善産品,比如保護家人健康的“不跑煙”的吸油煙機;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方太IMES智聯油煙淨化系統”;解放雙手、呵護健康的水槽洗碗機等。
方太産品不僅要具有極高的設計品位,能提供很好的感官體驗,而且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保護家人健康、保護環境、解放雙手、節省時間來陪伴家人等。
方太不僅要提供有意義的美善産品,還要提供有意義的幸福服務,比如能讓顧客及其家庭真正幸福安心的服務—跟産品相關的安裝、維護等服務,跟健康烹饪相關的服務,跟健康養生相關的服務,跟幸福人生相關的服務等。
其次,方太有一個“創新三論”——創新的源泉是仁愛,創新的原則是有度,創新的目标是幸福。
就是說他們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他們對于是否要做一個創新的唯一判斷标準就是:這個創新的産品能不能給顧客帶來更多的幸福,而不是說這個産品是不是能賣多少錢,這背後也是一家企業對于社會和顧客沉甸甸的責任。
提到家電,人們湧入腦海的關鍵詞是實用、方便,疏不知其背後也有比肩高精尖行業的專利支撐。從用戶的需求場景和企業使命出發,方太原創發明了水槽洗碗機、有NPS選擇性過濾技術的母嬰級淨水機等一系列産品。
據《2021年發明專利結案量前100企業——授權率排行榜》顯示,方太以94.7%的發明專利授權率高居全榜第二,廚電行業第一,授權發明專利量比肩國内數家互聯網科技巨頭。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方太強大的創新能力,也是其文化内核不斷驅動的結果。
人的三觀決定了企業的三觀,一個企業為什麼要提這個目标?首先内在的創始人是什麼狀态,人想到了,三觀想到了,自然邏輯結果就出來了。
比如方太他們當初說成為偉大企業的時候,挑戰也非常大。
有一次幾個企業家去拜訪方太的茅忠群董事長,有位企業家就向茅總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方太一個100多億的企業,憑什麼就敢說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茅忠群認為,企業的追求不在于規模的大和小,而是企業家想做成什麼。不要因為企業規模沒大到那個程度就不敢追求這些東西。
方太雖然現在企業規模沒那麼大,但是我存在的價值在于我追求的價值,不是因為我漲到一千億才去追求這個東西,而是内心深處現在就有這種追求。
茅忠群舉了一個例子,當時他去日本一家醫院參觀考察,那個醫院規模不是特别大,但是很多日本人都知道那家醫院,甚至不少人特别希望自己能生場病,能在這個醫院住上一段時間,能夠體驗一下這個醫院的服務。
讓他感到沖擊的就在于其實這家醫院存在的價值不在于做得很大,而在于人們是不是想着你,你有沒有為這些承擔責任,你是不是在為這些人創造價值。
這事兒對茅忠群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堅定的認為偉大的企業不是要做到多大的規模,而是要創造多大的價值。這個價值一定不僅僅是這個企業所謂的經濟價值,一定是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價值的評判不是你的産品被使用了多長時間,産品的功能有多少,而是這個企業存在的過程中除了為顧客創造價值之外,我為這個社會還貢獻了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做企業?有人可能說是為了利潤,茅忠群認為做企業最高的境界是“義利合一”。所謂義利合一是義中有利,利中有義,義利融合。如果企業相信“因果”,就隻管種“善因”,這樣一定會得到“善果”。
德魯克說,企業是社會的重要器官,承擔某一方面的社會分工職能,為社會的目的而存在。企業是手段不是目的,企業存在的理由是為社會解決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康德說,道德本來就不是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導我們,如何使自己無愧于我們已經擁有的幸福,也許責任和幸福并不是真正對立的,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一個最有責任心的人。
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因為企業做的大才解決社會問題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因為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企業才可以做得更大。
三. 幸福力才是企業終極的核心競争力
“最好的企業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好的企業能給人帶來幸福和溫暖,而好的企業文化可以提升員工和顧客的幸福感。未來,幸福力才是企業終極的核心競争力。”有學者在長期研究企業發展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的确,在哈佛、在通用電器、殼牌這些世界500強,幸福課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追求幸福已經不是什麼務虛的東西,而是一個必然的主流和潮流,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英國,我們也看到了貴族一定要修幸福課。
因為幸福有很多好處——幸福的人更有創造力,思維更全面;幸福的人更容易找到生命的意義;幸福的人更健康;幸福的人更容易成功;幸福的人在生活中關系更好,有更多的愛和感恩;幸福的人績效更高。
既然人生的意義是追求幸福,那做企業的意義是什麼呢?
改革開放初期,因為當時物質比較貧乏,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做企業就是想脫貧緻富,也就是西方管理學中所說的“追求利潤”。如今40多年過去了,當代企業家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目的上,應該更多地探究做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社會責任,隻有這樣才能讓企業長期發展。
2017年,方太提出了“文化即業務”,這是方太追求“義利合一”最關鍵的行動,文化即業務就是說文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企業做業務的發心、方式和奮鬥精神,業務是文化的呈現和結果。拿開發産品來說,隻關注開發真正解決顧客痛點和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的好産品,自然會得到利潤。
比如方太做油煙機的時候,當初一個偶然的機會茅忠群在央視新聞裡看到一則關于“廚房油煙加劇家庭主婦肺癌風險”的報道,當時國内的油煙機标準已經是國際标準了,國際電工協會油煙機小細項裡面輪值主席也是方太,如果說隻需要達到國際标準對于方太而言并不是什麼難事兒,關鍵是風量和風壓這些标準可以産生什麼價值?
于是茅忠群就找方太的研發人員溝通,茅忠群說油煙機的第一性要解決什麼問題?沒有油煙。沒有油煙就是隻要有一點味道都不行,那什麼東西炒的時候最有味道呢,就是辣椒。于是茅忠群定了一個标準,咱們油煙機的标準就是炒辣椒沒有味道。
這個标準既不是國家标準,也不是國際标準,但這是家庭主婦的标準,這是做飯的标準,如果一炒辣椒熏的滿臉流眼淚,那無論符合什麼國際标準都沒用。
于是方太研究人員以這個為标準,炒了一千斤辣椒,以至于方太公司周邊的人都在傳方太的人吃辣椒很厲害,一車一車往裡面送,把周邊辣椒價格炒得很高。炒了幾年,終于炒辣椒都沒有味道的時候,這個産品就出來了,這個産品一經上市,就成為全國吸油煙機暢銷榜冠軍,并保持了七年之久。
這個産品設計的出發點不是符合什麼标準,而是讓大家感覺更舒服更有幸福感,這個恰恰體現了創新最本質的東西——企業的三觀。
企業文化并非是挂在牆上、停在口号裡,而是業務的一體兩面,融入方方面面。
2018年,方太董事長茅忠群把“讓家的感覺更好”的使命升級為了“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并以幸福為主線,連續四年完成了幸福四步曲的打造,從幸福的家庭到幸福的社區,再到幸福的廚房和幸福科技,并将幸福融入新方太夢:
十年助力一千萬家庭提升幸福感;
十年助力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
十年助力建設一萬個幸福社區。
關于顧客,關于員工,關于社會,方太希望将幸福融入方方面面。
有人就此問過茅忠群一個問題,他說你做一個小小的廚房電器,一個油煙機,甚至再往前延伸,現在的洗碗機等等,的确是解決了家庭的很多問題,但你們為什麼一定要跟幸福連的這麼緊?
茅忠群認為,廚房是家庭幸福的原點。一個幸福的人首先要健康,離開健康一切都是空談,給人帶來健康最基礎的還是吃飯,一日三餐就離不開廚房。那為什麼方太做着做着廚具又跑去做淨水設備呢?因為随着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人帶來健康的就不僅僅是廚房,吃得很好,水不好也不行。繼續推演,除了吃的、水,還有什麼離人的健康最近?空氣,離了它沒人可以健康,這就是方太産品的思維邏輯。
水、空氣、餐食,這是一條健康線,所以方太的研發體系裡一直關注這三大體系,從廚房開始,往水延伸,再往空氣延伸,這種産品的選擇不是我會做什麼,我能做什麼,而是我怎麼為人類創造健康的價值,通過健康價值給人帶來幸福,所以說方太的經營是幸福的邏輯,這就是方太所倡導的文化即業務。
企業文化在企業中所具有的作用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但在實踐中企業文化卻常常停留在理論層面,能夠讓企業文化從理念到行動并最終獲得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的結果,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回到根本上,問題出在哪兒?就像茅忠群講的,問題其實都出在前三排,集中還是在主席台。企業家能夠理解的人生境界和經營境界一定是整個企業的天花闆,企業家的自我升級覺醒提升才是企業成長的關鍵,自我覺醒是根本。
很多企業家做企業是一種很壓抑很焦慮的狀态,開會感覺很着急,做企業變成一種壓力感的狀态而不是享受。如果能把做企業變成一種享受,變成人生一種快樂和幸福的時候,那就會到達一種全新的境界。
在茅忠群身上就可以看到這種狀态,開會8小時,他開始累的戳眼睛,但是整個人依然比較平和、淡定,完全沒焦慮是不可能的但他一定沒有那麼大的焦慮。茅忠群69年生人,今年53歲,卻基本沒有白頭發,狀态還很年輕,就是沒有把企業作為一種折磨,活在一種自在、幸福的與企業合為一體的狀态中。
如果真正樹立自己成為偉大企業的目标,甚至立志帶領更多的企業邁向偉大企業,人這一生活的是很有價值感的,每天幹勁滿滿,進入很充實的人生意義和狀态。
最近幾十年,我們的企業文化教育,我們國内的管理教育,商學院的教育都太偏重于西方的工具理性,太強調社會達爾文主義,全是競争、謀略、博弈,甚至摧毀對方,走别人的路讓别人無路可走這樣一種狼性精神。
方太的精神,仁愛的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競争優勢,這就是仁者無敵。方太這家企業也可學而至,他們總結了一整套方太的方法理念出版為《方太文化》,書裡寫了很多法則,這些我們都可以一步步學習而至,中國企業成為方太這種企業,那中國的商業應該是讓全球都可以尊敬的商業。
形成中國式管理值得尊敬的管理學派,中國商業可以讓人類的商業文明迎來新的轉機,而不是過度以西方為中心以美國為中心的績效主義,以欲望為中心的管理體系是沒有未來的,我們隻有一個地球,而欲望是無窮盡的。
什麼樣的員工決定了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企業決定了什麼樣的産品。所以好人品造就好企品、好産品,人品是企業的根本。企業家應率先制定“五個一”率先垂範,“五個一”就是要立志、勤學、改過、行孝、積善。中國文化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在自己身上你改變了,你率先垂範了,你受益了,高層、員工才能受益。
幸福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也是我們每一位企業家應該具備的能力。真心建議企業家做使命升級,真正立大的志向,向聖賢學習,聖賢以天下興為興,以衆生興為興。
這個要重新理順個人的使命宣言,家訓,企業使命與宗旨,并制作成相框明示,放在辦公室、家裡。每天問問這個是不是你真我需要的東西,是不是你人生一生追求的核心目标?
四. 幸福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有意義的快樂
雷軍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焦慮和不安,也有每個時代的期待和希望。順勢而為,勢在人為,去探索,去經曆,去後悔,去改變。”以前我們很窮,溫飽都有問題,我們需要工作,需要衣食溫飽。但現在我們基本脫貧,中國人進入以美好生活為主要目标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新時代的新思想。過去幾十年我們中國社會發展瞬息萬變,但我們心靈的成熟和成長沒有跟上,讓中國人民能夠在生活中活出美好幸福的感受,這仍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企業界,更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企業家是一個非常有貢獻的群體,我們90%以上的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我們近90%的創新和專利是在中小企業當中産生的,中小企業解決了大部分國民經濟總量和産值,企業家群體真的是當今最可愛的一個群體。
如果我們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哲學能夠立足于大義名分的同時,将企業的自身目标設定為追求企業員工的幸福,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那麼自然會引起員工和顧客發自心的共鳴,不斷地推動事業向前發展,順便幫助員工和家人幸福,同時為幸福中國貢獻力量,真正推動人類的幸福事業。最後以中國優秀的女性寫的一首詩來結束這篇文章:
幸福不是虛幻的概念,也不是簡單的滿足,幸福不是有錢就可以,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給予,幸福更不是獨善其身,幸福其實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無論是春天還是幸福,财富還是愛情,可能你刻意地去找不一定能夠找得到,不如換一種心境,換一種方法,從身邊開始,從眼前開始。
祝我們都能做到拈花微笑,獲得圓滿、自在、幸福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