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漏水現象是目前房屋建築工程常見的質量通病,嚴重影響工程的質量品質,同時後期堵漏要花費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維修周期長,有的部位甚至要進行多次堵漏。為減少或避免滲漏水現象,須在施工過程中采取相關措施,本文主要選取幾個常見滲漏水部位(地下室外牆、廚衛間、屋面)進行闡述,詳細介紹不同部位控制滲漏水采取的預防措施。
一、地下室外牆防滲漏
地下室外牆結構自防水是根本防線,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抗滲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外牆鋼筋綁紮牢固,應滿綁不得跳綁。為防止鋼筋被鏽蝕,迎水面防水混凝土鋼筋保護層不得小于50 mm,墊塊必須墊到位,在鋼筋保護層中間位置設置A4@150×150抗裂網片,采取相應的固定措施。防水混凝土模闆拼縫應嚴密,支撐要牢固,外牆闆加固必須采用止水螺杆。外牆施工縫設置在離底闆面約300 mm高的位置,施工縫位置設置3 mm×300 mm的止水鋼闆,止水鋼闆開口對外(圖1)。底闆混凝土澆築完成達到一定強度後,止水鋼闆處鑿毛清理幹淨,同時将止水鋼闆上水泥漿清理幹淨。外牆澆築混凝土前,先在底部均勻澆築3~5 cm厚水泥砂漿結合層,此砂漿與抗滲混凝土漿液成分相同。
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控制在1.5 m之内,如高度超高,要設置溜槽或串筒。混凝土澆築時要嚴格控制坍落度,每車派專人在現場進行坍落度試驗,做好相關記錄。個别工人為方便澆築随意加水,大幅降低混凝土的産品質量,澆築過程中在放料位置派專人進行全過程跟蹤,嚴防随意加水,一經發現應采取相關懲罰措施。抗滲混凝土的密實度直接影響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能,應派有經驗和有責任心的振搗手進行振搗,同時項目部派人全過程跟蹤。振搗棒應快插慢拔,振搗點要均勻排布,逐點移動,移動間距一般為30~40 cm左右,不得漏振。每個點位的振搗要等混凝土不再下沉,表面出現浮漿,開始冒泡時換下個位置進行振搗。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和二次收光,減少收縮裂縫。外牆混凝土帶模澆水養護至少14 d。
外牆防水施工前應先把基層清理幹淨,要先進行混凝土脹模和蜂窩麻面處理。外牆防水一般采用卷材防水和塗料防水,塗料防水一般采用多遍塗刷,每2遍塗刷方向應垂直,塗刷厚度要滿足設計要求。卷材防水要注意2幅卷材的搭接寬度,一般100 mm左右。底闆防水和外牆防水之間的搭接長度和接縫處理要控制到位,陰陽角部位先鋪設附加層防水卷材。防水施工完成後要及時進行保護層的施工,以防破壞防水層。
二、廚衛間防滲漏
廚衛間防水一般采用塗料防水(如聚氨酯防水、聚合物水泥防水塗料),塗刷高度一般高于完成面以上1 800 mm,大面積防水一般出現滲漏水的可能性較小,滲漏點一般出現在下水管道處。很多項目排水管在主體結構施工時先預埋模闆盒子,後期安裝水管,最後吊模進行封堵。往往吊模封堵時較随意且範圍較小,難以保證質量,容易出現滲漏。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可在主體結構施工時直接預埋套管,套管上設置止水環,高度高于完成面200 mm以上。最終水管安裝完成後,套管與水管之間用密封膠封堵密實。廚衛間部分進行2次蓄水試驗,在做完防水層後進行第1次蓄水試驗,做完面層後進行第2次蓄水試驗,蓄水深度為20~30 mm,24 h無滲漏為合格,每次蓄水應由監理工程師簽認驗收記錄。
三、屋面防滲漏
屋面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後進行第1次蓄水試驗,發現滲漏點要先進行處理。屋面防水施工時先進行防水附加層的施工,檐溝、天溝、女兒牆泛水、出屋面管道、屋脊等部位都要設置附加層,附加層寬度一般為500 mm,每面寬度為250 mm。落水口一般800 mm範圍内坡度不小于5%。防水卷材搭接縫應順水流方向,搭接長度一般為100 mm。卷材防水施工完成後要及時進行保護層的施工,天溝處保護層常規用水泥砂漿進行找平,此處卷材要使用帶砂卷材,否則會引起空鼓開裂。出屋面管道卷材要進行卧漿處理,具體如圖2所示。屋面卷材施工完成後再次進行蓄水試驗,蓄水試驗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四、小結
以上主要講述了地下室外牆、廚衛間、屋面防滲漏的預防措施,房屋建築出現滲漏水的部位還有許多,如外牆面、陽台、露台、地下室頂闆等,但都應做到事先預防,不要事後補救。在出現滲漏水情況後要加以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應對方案不斷加以優化,注重細部處理,過程中要跟蹤到位,确保嚴格按照施工方案執行。平時應多提出問題、勤跟蹤檢查、不斷總結經驗,确保一次成優。
版權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