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我的一個好朋友(女),經曆2次婚姻,原因都一樣:對方有了婚外戀情。
第一段婚姻,是經人介紹的,對方是部隊的,結婚後兩地生活,剛開始感情很好,後來她發現男方有些冷漠,剛好那時她懷孕了,就沒想太多,還希望生了孩子,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沒想到,生的是女兒,男方重男輕女,最後攤牌了,要離婚,她也同意了。
第二段婚姻,上次的婚姻給她的經驗教訓是,不能找兩地的,于是這次她找了一個同一個城市的。婚後,她還生了一個兒子,四口之間也算幸福。但好景不長,對方也喜歡上了别的女人。最後,也是分道揚镳。
她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婚姻是這樣,兩段婚姻如出一轍,就像複制粘貼一樣?
她總結到,“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男人都不值得信任”。
其實,作為她的朋友,我明白,這樣的結果,和她自己有直接關系。
用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的話來說就是,“在親密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都是相互勾引的結果”。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說說,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遇人不淑”,很容易遇到“渣男”。
1.缺愛的女生,更容易陷入愛情
一個人缺什麼,會一直尋找什麼。那些缺愛的女生,更容易墜入情網,因為她們渴望得到愛。
我這個朋友就是從小缺愛的人,尤其缺少父愛。可以說,她是看着媽媽淚水長大的。
她對父親的印象是疏遠、冷漠。以前,她爸爸做點兒小生意,經常不在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也是沒有好臉色,因為他爸爸重男輕女,一直怪她媽媽沒能生個男孩。
所以,從小她就知道父親不愛自己,于是每次爸爸回家,她會想辦法去讨好爸爸,偶爾幾次會得到回應,但更多時候是反感,不理她。而媽媽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也很少給予她足夠的、心理上的關心和愛。
好在她學習成績不錯,碩士畢業做了教師,爸爸對她的看法有些轉變,但童年缺失的父愛,一直存在心底,很難彌補。更重要的是,這種缺失的愛,讓她特别渴望得到男生的認同和愛。
她和第一任丈夫結婚時,其實他們認識不久,主要是她爸爸看中了,覺得是部隊的人,以後轉業會有安家費,也是一種經濟保障,加上男生對她也不錯,想着到了結婚年齡,就稀裡糊塗結婚了。
這段婚姻,有一部分是為了滿足爸爸的心願,更重要的是另一部分,她感受到了來自男生的認可和愛。對于其他女生來說應該是很少,對于她來說是多的。
可以說,這時的男生在她潛意識中就是爸爸的化身,他的愛就相當于爸爸的愛,這樣的愛是她多年渴望的,一旦擁有,自然不會放手。
所以,那些童年缺愛的女生,很容易遇到一點點溫柔,就奮不顧身地去愛,而這樣的奮不顧身,就為婚姻埋下了危機,因為她們還沒真正了解對方。
2.投射性認同,是女生遇人不淑的心理機制
如果說,我這個朋友的第一段婚姻,是因為要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愛,急着結婚導緻的識人能力不足,我們可以理解,那麼第二段婚姻,為什麼會失敗呢?
正常來說,我們都是吃一塹長一智。
她的第二段婚姻,我們可以用投射性認同來解釋,其實也是她“勾引”的結果。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投射性認同,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提出來的,指的是一個人誘導投入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的行為模式。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也指出過:“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他們隻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就像我這個朋友,她和第二任丈夫離婚,玩的就是這種孤獨的遊戲。
她和我說過,她因為第一任丈夫的背叛,特别沒有安全感,所以對第二任丈夫會格外“關心”,其實就是有查崗的習慣,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是擔心對方離開自己,其實是不信任對方。
時間一長,對方感受到的是不信任,矛盾和摩擦就會出現。
有一次,她和這個老公吵架,是因為老公說加班,結果被她發現是和單位一個女同事出去吃飯。她去質問對方時,對方說,這不是你一直想看到的結果嗎?你不就是懷疑我不忠嗎?這下知道結果了吧,死心了吧?
她當時崩潰了,第二天就離婚了。
在她和我說的過程中,我能理解她的遭遇,因為被自己愛的人抛棄,是非常痛苦的。
但作為朋友,我給予了安慰的同時,也告訴她,這樣的結果你自己也有責任,不單單是識人能力問題,而是你和對方的相處方式有問題。
這裡,我并不是為對方的過錯開脫,而是想說關系的相處模式,我們自己也有過錯。
3.走出愛情的困境,從了解内在關系模式開始
武志紅老師曾說,“童年受過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
就像我這個朋友,小時候缺少父親的愛,長大後被抛棄兩次,都是在重複童年自己不被愛的痛苦。而這和一個人的内在關系模式有關。
那麼,這個内在關系模式是什麼呢?
武老師解釋到,這個内在關系模式基本是在6歲前建立的,即“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關系,前者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後者是孩子一方角色的内化。
也就是說,我們内在關系模式是,童年時,我們怎麼和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怎麼和他人相處。
我這個朋友,她的内在關系模式就是,父親不喜歡自己,自己不值得被愛。加上第一段婚姻,她又多了一個内在父母,即沒有值得信任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她十分渴望被愛,又擔心失去愛,于是在行動上和想法上時刻驗證自己的内在關系模式,結果就“如願”了。
對于她來說,或者說對于童年缺愛的女生來說,想要走出“遇人不淑”的困境,可以試着這樣做:
其一,認識到自己的内在關系模式。
她們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内在關系模式,比如問問自己安全感的缺失,和父愛有沒有關系?在戀情中,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妥,特别是在和對方相處過程中,自己行為(如查崗)背後的意義是什麼?等等。
她們的自省,就是要認識到,現在發生的一切和過去的經曆是有聯系的,或者說是一種表達,這樣才會有所改變。
其二,改變自己的内在關系模式。
當意識到自己内在關系模式時,改變就在發生。
比如,她們會清晰認識到是自己在彌補缺少的愛,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另外,在不信任對方這件事情上,也是擔心再次遭遇被抛棄,更重要的是,她們會意識到,問題在自己身上,不要期待對方去改變,以按照自己意願去行事。
投射性認同這個孤獨的遊戲,就是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以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
改變内在關系模式,就是認清現實,尤其是心理現實。
其三,遇到“好”男人時,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在有所改變後,她們也就接受了一個現實,即缺愛的童年無法彌補,自己有一個不愛自己的父親。
這樣的現實一旦接受後,她們就不會花費很大的心理能量去做補償,然後就會有精力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的事情上。就像我朋友,她不抱怨父親、也不記恨前夫,關注自己的内心,問題就會有所改善,隻是這樣的自省、覺察和改變不容易。
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再遇到“好”男人時,她們會理性判斷,而不是對方給了自己一點點溫柔和浪漫,就迅速生出愛的漣漪,然後快速進入到一段關系中。
有時,停一停,看一看,等一等,就是在成長。
總之,那些缺愛的女生,不斷重複自己早年的經驗和情境,有時是無法控制的,換句話說,她們自己也很難意識到。
正如心理學李孟潮說的,我們愛上的“别人”,都源于我們童年時父母在我們内心沉澱下的一個影像,然後我們把這個影像投射到千萬衆生,就形成了無數個“别人”。
但隻要女生意識到自己内在關系模式,并有所改變,那個真正愛自己的男人就在不遠處。
關鍵是,先改變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