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今日枞陽方言

今日枞陽方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8:10:06

今日枞陽方言(方言俗語說蠻棰)1

家鄉枞陽常見蠻棰造型

今日枞陽方言(方言俗語說蠻棰)2

明國時期紅木蠻棰

今日枞陽方言(方言俗語說蠻棰)3

北方常見酸枝類木棒槌(蠻棰)

枞陽人所說的蠻棰,是洗衣的專用工具,也叫棒槌、洗衣棒。蠻棰的造型大同小異,北方多圓柱體,南方多扁平狀,均以結實雜料做成,尺許長,一掌寬,整體前後微翹。我們平素所見蠻棰,肚平略圓,背有脊,末端把柄,盈手一握。

蠻棰之稱謂,源于皖南。家鄉枞陽的人居曆史,多自元明以降,從皖南遷至此落戶,故枞陽的民間方言,尚保留一些江南古老的漢語詞彙。有意思的是,蠻棰一詞中的“蠻”,到底源于何種說法,教人莫衷一是,抑或僅始于方言口語化的需要。《康熙字典》中《玉篇》釋:南夷名,也就是中國古代稱南方異族叫南蠻。這所謂蠻棰,是不是古代南蠻人的發明創造而叫“蠻棰”呢?《山海經》中記載: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這生得一隻眼睛一隻翅膀的蠻鳥,是不是因為飛起來像蠻棰之形,故有“蠻棰”之說?更有甚者,認為這蠻棰線條流暢,棱角分明,由粗到細,雖着手厚實,但模樣還是很輕盈可人的。所以,這蠻棰之“蠻”可能來源“小蠻腰”一詞。小蠻腰是什麼腰?這得問唐代的白居易了。“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的詩中所說樊素、小蠻,乃是白居易的家妓。古代有錢的文人,養幾個小三,不犯法,認為是很正常的私人情趣之事。小蠻的腰細若風擺楊柳枝,白居易是應該最清楚,并大為贊賞的。于是,後人對苗條腰細的女性,稱之為小蠻腰。這引申到蠻棰之名,到也很恰當。不過,所述“蠻”之種種,聯想到“蠻棰”一詞的出處,總覺得有點牽強附會之意。

今日枞陽方言(方言俗語說蠻棰)4

“棰”的篆體字

再說這蠻棰之“棰”。棰,古字通假的如箠、槌、錘等,為蠻棰之用時,古人或作“杵衣棒”。杵的本意,是指一端粗一端細的短木棒,在古代這杵衣,又或稱搗衣。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通過詩的描述,能讓人感受到詩歌的意境裡,有強烈地現場感。但這所謂的“搗衣聲”怎麼會在深夜月光之下呢?原來,中國曆史上,宋元以前,棉花栽種尚未普及,服裝多為絲質或葛麻等物織造。由于其中葛麻的纖維較粗,質地生硬,平常百姓把織好的布帛,鋪在石制的砧闆上,用杵棒敲打,以求柔軟熨帖,故稱為“搗衣”。可見這搗衣之俗,即為後人漿洗衣物,用蠻棰捶打的由來了。

今日枞陽方言(方言俗語說蠻棰)5

“杵”的篆體字

在枞陽坊間,家家必備的蠻棰,算是日常用品,尋常之物。而蠻棰在豐富的方言語境裡,又衍生了諸多隻有枞陽人才聽得懂的俗語。如歇後語:

拿蠻棰喚狗--越喚越遠。是說若操蠻棰在手,召喚狗子,當然,狗見蠻棰,早已不寒而栗,隻會如臨大敵,趕緊跑開了。這是狗子怕遭受皮肉之苦,以退避三舍而求安。其延伸之意,與人相處,不能既拿棍棒在手,又笑臉相迎,使人捉摸不透而不敢近身。

蠻棰上天--總有一頭落地。這是一種很誇張的說法,是說蠻棰畢竟是厚實之物,即使扔得再高,也總會落下來的。形容遇到任何難纏難解或不明真相的事情,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

蠻棰上三天街--成精了。這句帶有拟人化的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是隐晦,并且帶有十足貶義成分,咋一聽,還真的不太好理解。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說假如蠻棰在街上待了三天(虛指),都有可能成精了,其映射的現實意義,是指街頭上做生意的人,互相學習借鑒做生意的技巧,都很精明,甚至是精明過了頭。

當人們将這句話脫口而出時,總會帶着不屑、譏諷和不滿等複雜的情感。

這句話當初在枞陽境内的各大古鎮周邊,應該都頗為流行。因為枞陽境内的古鎮,大多臨江河之岸,皆靠埠頭津渡,古鎮上的人,見慣了南來北往客,便自有江湖,街上的生意人,大有“皇城根下”的自我優越感,形成“蠻棰都能成精”獨特的區域人文曆史,所以,常有鄉人開玩笑說:“如果能在枞陽靠做生意活下來,便放之四海而皆準,去任何地方都不愁掙不到飯錢!”

在枞陽,婦孺皆知的蠻棰,被人們拿來說事,說的雖是平常話,卻寓意深刻,蘊藏諸多人間世相。隻是,蠻棰和這些土得掉渣的方言俗語,在高度文明的社會進程中,如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已漸行漸遠了。

作者:章寶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