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9 06:24:48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水稻的強根技術,應該還有很多人不了解這是什麼意思吧,沒關系,現在就帶你們去認識一下!

一、精耕細作,培肥地力

高産稻田耕作層要求肥沃、深厚、松軟,有一定的滲漏性。土壤中的水、肥、氣、熱、微生物五大因素相互協調,稻田的蓄肥保水能力和供肥的強度與速度都能适應水稻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需要。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1

首先,要搞好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完善田間基本設施與溝渠等配套工程,達到能灌能排。在此基礎上實施精耕細作,認真落實耕犁翻土、耙碎土塊、秒平田面等各項操作工序,達到土體深厚、全層肥沃、田面平整的高産要求。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2

其次,要培肥地力,創造良好發根的土壤環境。(1)深耕改土,形成深厚、肥沃的活土層。由于水稻根系80%以上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層内,所以耕翻深度最好是16~20厘米。如果是冬閑田,争取冬耕曬垡,通過凍融作用,熟化底土,改善土壤結構,并有利于氮、磷、鉀養分的釋放。整田時要根據不同的土壤特性進行合理耕作,以保持稻田合适的滲漏量,促進根系生長。(2)增施有機肥。這是培肥熟化土壤的重要手段。一般每季每公頃施用有機肥11250~15000千克,或稭稈還田,每季每公頃施用稻草525千克左右,以穩定與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微生物等肥力因子,維護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退化。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3

(3)多種綠肥。綠肥不僅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可激發土壤原有有機質的分解,促進養分轉化,保持地力常新、常肥。但應及時翻耕,一般在盛花期翻耕,作連作早稻的前作,應在早稻移栽前10天左右翻耕,宜早不宜遲。鮮嫩綠肥翻耕後壓在泥裡,7天左右就開始腐爛,當秧苗移栽後,經過返青、活棵階段,到紮根時,綠肥已全部腐爛,有利于培育水稻根系。綠肥施用量要适當控制,一般每公頃11250~15000千克為宜,多出的綠肥應當割出作讴肥,以防綠肥施用量過多,造成稻苗前期不發,後期猛發,進而難以控集促花增粒,影響産量。(4)重視水旱輪作。冬作可以種一些油菜等旱作物,達到稻田水早交替,增強土壤通氣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有利于還原性有毒物質的消除,促進有機質的礦化和更新。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4

二、雙季稻一次性全層施肥技術

雙季稻一次性全層施肥技術操作簡便,省工省肥、高産高效,是實現雙季稻大面積平衡增産的一次重大施肥技術創新。其基本原理根據雙季稻的生育特性和營養特性,按照平衡施肥理論和現代肥料制造技術,将水稻一生中主要養分經科學配方,制成專用複混肥,并配以适量的速效肥,于插秧前一次性作基肥施入,結合耕作措施,使土肥相融,達到以肥肥土,以土肥稻養根促葉為目的。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5

其技術要點是:①依據水稻目标産量、土壤質地、肥力水平、酸堿性等确定肥料配方,以生産專用複混肥。②一次性基肥全層施用,即将配好的專用肥料在秒田前一次施入。③與化學調控技術相結合應用,即在分蘖期和抽穗期葉面噴施化學調節劑和葉面肥。1998年湖南省早晚稻兩季推廣面積達4萬公頃,增産效果明顯。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6

三、合理密植,間歇灌溉

1.分蘖期構建适當的群體返青分蘖期是水稻增根期,發根旺盛,吸收養料多。加強分蘖期的田間管理,創造适宜于水稻根系生長的良好條件,促使發根旺盛,是促進早分蘖培育健壯大集的關鍵。分蘖期若群體過大,蔭蔽嚴重,基部葉片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下部葉片早死,則發根的營養來源受阻,會嚴重影響發根。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7

2.采用間歇灌溉水稻根系絕大部分生活在還原層中,在缺氧條件下,根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下降,特别是對磷、鉀、矽、氮等吸收顯著下降,不僅影響地上部的生長,而且也影響水稻根的萌發、伸長和各種生理活動,容易形成黑色根和褐色根,根系的吸收機能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分蘖期要做到淺水勤灌,若出現泥爛根浮,則要落幹水分緊實土面後再灌水,以水調氣促根深紮。淺水灌溉後,田水自然落幹,讓空氣直接進入土壤,保持土壤濕潤促使還原性物質氧化,消除有毒物質,再進行下一次灌水,有利于減少黑根,增加黃根與白根數量,是培育良好水稻根系的一條重要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問答(關于水稻的栽培)8

這篇文章關于水稻的相關内容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這些作用可以幫助到大家遇到所存在的問題并有效解決掉,好了,那我們就下次見吧,謝謝大家的觀看與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