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23:00:42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讀懂廣州解密兩千年前廣州滄海茫茫)1

在廣州生活了這麼多年,經常聽一些老人家把“過江”稱作“過海”,以前心裡難免困惑,城裡這一條寬約200米的珠江,一眼就能望到對岸,怎麼能跟“海”搭上邊呢?直到翻開泛黃的史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民間俗語裡保留着滄海桑田的曆史記憶。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讀懂廣州解密兩千年前廣州滄海茫茫)2

珠江曾是一片海波濤直拍越秀山

如果你身邊有一些老廣州人将“過江”稱作“過海”,把一德路、海珠廣場一帶稱為“海皮”(即海邊的意思),你可不要覺得他們說錯了。其實,廣州“滄海桑田”的曆史記憶,就保留在這些代代相傳的俗語裡。

據學界研究,在兩千年前,珠江不僅使廣州與大海緊緊相連,它本身也是大海的一部分,怒波洶湧,驚濤拍岸,今天城區的很多地方,當時在茫茫碧波之下。其中有一些高地,從海面上露出一個頭,成為星星點點的島嶼。站在繁華的街頭,回想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除了“滄海桑田”,也的确沒有别的詞彙可以形容這樣一種巨變帶來的感覺了。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讀懂廣州解密兩千年前廣州滄海茫茫)3

19世紀中,琶洲塔附近的珠江,水上海鷗翻飛。該水彩畫由早期來華西方人安東尼·菲爾丁繪制。

那麼,珠江昔日何以是海呢?據學界研究,從震旦紀(地質年代名稱,約為8億年前~6億年前之間)到石炭紀(地質年代名稱,約3.6億年前~2.8億年前),廣州地區北部基本上是華夏古陸的一部分,而南部珠江三角洲一帶原來是一個大海灣。6000年前,冰後期以來,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廣州市區至黃埔一帶,被海水淹沒,成了一個東西向的溺谷灣。“溺谷灣”是個專業地理名詞,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指海邊的河谷或山谷被海水淹沒後,形成的像漏鬥一樣的狹長三角灣。據專家考證,這個海灣東寬西狹,直到兩千年前,洶湧的波濤仍可直抵越秀山南麓的中山紀念堂附近。因此,那時的珠江不叫珠江,而叫“珠海”,黃埔一帶被稱為“大海”,臨近廣州城下的稱之為“小海”,想來,今人嘴裡的“過江”,在那時理所當然就是“過海”了。

我們都說,兩千多年前,秦軍大将任嚣在今中山四路一帶所建的任嚣城,是廣州建城之始。那麼,在任嚣城建成之前,廣州又是怎樣一副模樣呢?據專家考證,彼時的廣州,其實是海邊的一個漁村,南越先民“善操舟楫,往來如風”,靠海吃海,打魚為生;而到了西漢司馬遷筆下,廣州(古稱番禺)已經成了“犀象、玳瑁、珠玑、果步”之湊的濱海城市,成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可見,這個憑海臨風的風水寶地,在兩千多年前就經曆了熱熱鬧鬧的城市化曆程。

惠福路曾有古渡水茫茫海鷗翻飛

兩千年前的廣州滄海茫茫,在波濤萬頃的海面上,又有星星點點的島嶼。其中,有兩個半島最為引人矚目,一個是坡山半島,另一個是禺山半島。

說起這坡山半島嘛,它北起象崗,沿着今人民路附近一路向西南延伸至西關,再轉向東北,延伸至今惠福西路五仙觀所在的坡山,然後沿着教育路直至中山紀念堂附近;站在今五仙觀的位置,極目遠眺,海天一色,帆影點點。

其實,在魏晉乃至隋唐時期,坡山附近仍有一座十分繁忙的碼頭——坡山古渡,遠道而來的蕃舶大多在此靠岸。到了宋代,江岸逐漸南移至一德路一線,坡山已被鑿平,附近變成了繁華的商業街,也就是我們上一期說過的聚集異域奇珍的大市街。從驚濤拍岸的古渡口到民居鱗次栉比的街市,坡山的變化不可謂不大,難怪古人也要發出“今日丘林帶城郭,惟餘海月一片挂長松”的感慨呢。

說完了坡山半島,咱再來說說禺山半島。它在坡山半島東邊,西起教育路,東靠長塘街;南至今蕙福東路,因島内有番山和禺山得名。廣州古稱番禺,學界有一種說法,“番禺”一名也得自于番山和禺山。其實,廣州史上第一座城池就建在這裡,後來,三國大将步鹫在此重建城池,也是因為這裡“負山帶海,誠海島膏腴之地”。廣州兩千年來的政治文化核心區域一直在今中山四路與北京路一帶。雖然,随着珠江流域各江河帶來的河沙堆積,海灣漸漸縮窄,禺山半島就像坡山半島一樣,漸漸遠離了波濤,但“靠山枕海”的記憶一直留了下來。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讀懂廣州解密兩千年前廣州滄海茫茫)4

清代,珠江中央的海珠炮台。此時珠江的江面已比以前縮窄了很多。

多條“海傍街”深深保留大海記憶

記憶是深深藏在地名裡的。據史料記載,今天的一德路、海珠廣場一帶,以前老廣州人都親切地稱作“海皮”,而“海皮”就是“海邊”的意思;其實,一德路成為“海皮”,那已是宋代的事了,那時的“珠海”約寬1000米,比秦漢時期整整收窄了一倍,但極目遠眺,仍是水天一色,波瀾壯闊,故而西城有一個城門,呼作“航海門”,而子城還有一個城門叫作“魚藻門”。

此外,廣州還曾有多條“海傍街”,分别位于北京南路、文德路、革新路、芳村花地和革新路附近,可見,關于大海的記憶,在一代代人的心裡刻得有多深。

廣州曆史地理變遷(讀懂廣州解密兩千年前廣州滄海茫茫)5

你我都知道,黃埔廟頭村有個南海神廟,它還被列為廣州“海絲”申遺的史迹點之一。1000多年前,一走出神廟,就是茫茫大海,神廟一側的山岡上,修了一個小小的涼亭,名字就叫“看海亭”,千百年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于晨星閃耀之時登上山頂,在“看海亭”裡守候“扶胥浴日”的奇觀,然後留下文采斐然的詩章。且看南宋名臣李昴英寫下的一阕《水調歌頭》中的幾句:“萬頃黃灣口,千仞白雲頭。一亭收拾,便覺炎海豁清秋。潮候朝昏來去,山色雨晴濃淡,天末送雙眸。絕域遠煙外,高浪舞連艘。風景别,勝滕閣,壓黃樓……”李昴英是廣東人,他說黃埔一帶“大海”的風光勝于滕王閣黃鶴樓,或許是出于鄉情,但想一想“高浪舞連艘”的海景,誰還能懷疑廣州與大海的相親相愛呢?

不過,大宋年間的廣州,并不是隻有一座南海神廟。事實上,廟頭村的南海神廟在當時被稱為“東廟”,而在今天的文昌路,還有一座“南海神行祠”,俗稱“西廟”,“東廟”俯瞰怒濤洶湧的“大海”,“西廟”毗鄰碧波蕩漾的“小海”,真有點“一唱一和”的感覺。不過,“東廟”的雄偉倒是遠勝于“西廟”,曾到廣州一遊的南宋詩人楊萬裡寫了這樣一首詩:“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

其實,“西廟”所在地離本報所在地并不遠,若不是它早就湮沒不存,上班路上順道去走一走,懷想一下昔日此地“驚濤拍岸”的海景,倒也蠻有曆史感的呢。

今日北京路口古時海船直達

說起廣州城千年前“依山枕海”的美好記憶,還有一座樓不能不提,那便是當年屹立在宋代廣州子城鎮南門外(今北京路和大南路路口)的海山樓。為什麼非提這座樓不可呢?且讓我們讀一讀北宋詩人陳去非的《雨中賦海山樓》一詩:“百尺闌幹橫海立,一坐襟袍與天開。岸邊天影随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你有沒有覺得,雄渾的氣概裡又帶着一些婉約,這恰是“小海”的精神氣質,而這座巍峨的海山樓,又為“小海”增添了幾許層次之美。據史料記載,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地方官魏琰在“小海”邊上建起這一座樓,樓下就是市舶亭,遠道而來的蕃舶,過“大海”,入“小海”,到了市舶亭附近,遠航才真正告一段落。所以,海山樓下,百轲雲集,海鷗翻飛,那是極常見的景象;而地方官宴請遠道而來的外商,也往往在海山樓擺下宴席,不但中外風味的食物俱備,還有歌舞雜耍助興,客人一邊把酒言歡,一邊飽覽“小海”美景,成為史書裡的美談。

作為大宋廣州名樓,海山樓并非隻是宴會場所。據地方志記載,每年端午節,宋代軍政要員都會在海山樓上檢閱水軍,随後請大家大啖新荔。端午節正是“龍舟水”起之時,大宋軍船在萬頃碧波之上集合操練,肯定“殺聲震天”,非凡的氣勢或許能驚起無數海鷗吧?遺憾的是,海山樓在元代毀于戰火,倘若它能留存至今,又何嘗不是“古代廣州可看海”的有力物證呢?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王月華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玮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