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習慣是很可怕的存在。
比如,習慣用右手,當右手被刀割傷之後,隻能使用左手的時候,感覺生活都不能自理;
習慣了用五筆打字,換成其他的輸入法,就會感到不适應,仿佛自己不會打字一樣;
習慣了上午坐在窗邊,泡一杯新白茶,順便欣賞戶外的綠植;
習慣就是這樣,慢慢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人不知不覺産生依賴,然後再也離不開。
而這些年來,在喝茶這件事上,也養成了不少習慣。
最明顯的感受是,嘴巴變刁了,喝慣好茶後,一旦喝到爛茶,就感覺痛不欲生。
尤其是那種又苦又澀,還帶雜味的茶湯,真想拿把小刷子,把舌面好好刷幹淨。
喜歡喝白茶的朋友,口味無疑是比較清淡的。
否則,很難切身體驗其中的鮮爽。
然而,前些天有位茶友給我們留言。
習慣喝苦味重的茶,泡白茶的時候覺得有些淡,可以多悶一會兒嗎?
想起了那句話,一人做不了百人飯,一人難稱百人意。
白茶的清新淡雅,并非人人都能欣賞的。
《2》
理論上來說,泡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想要泡出什麼樣的味道,濃一點還是淡一點,全憑個人喜好。
有一部分老茶客,他們喝了十幾二十年的茶,論茶齡,已經很高了。
但即便如此,也未必懂得沖泡。
在功夫茶尚未流行起來的時候,大多數人是用保溫杯或者是玻璃杯、搪瓷杯來泡茶。
操作起來簡單随意,往杯子裡投适量的茶,再注入沸水,蓋上蓋子即可。
沒有稱重,也不存在精準投茶一說。
因此,稍不注意,就會把茶葉泡得很濃很苦。
按照現在的說法,苦澀并非好茶的本味。
可在過去,哪有這麼多講究呢?
還記得小時候看外公喝茶,便是如此。
家裡有一隻大大的保溫杯,是外公專門帶去上班用的。
早上出門前,往裡面投一些紅茶,再把剛剛燒開的水倒進去,旋緊蓋子,就可以拎着出門了。
喝完一壺以後,到開水房裡繼續加熱水,又夠喝上大半天了。
在那個年代,茶不過是一種解渴的飲品,比無色無味的白開水更好入口。
苦一點,濃一點,在老一輩人看來,這樣的茶水反而更能提神。
更何況,茶圈裡一度流傳過“不苦不澀非好茶”的說法。
如此一來,濃茶變得更加合理,衆人喝濃茶也更加心安理得。
而當濃茶喝久了,味蕾常年受到刺激,敏感度大大降低。
所以,再來喝以鮮爽感著稱的白茶時,往往覺得口味太淡。
的确,白茶向來走的是“小清新”風格,苦澀、煞口、濃烈等形容詞,基本與它無關。
味覺靈敏度下降,伴随着的,是喝茶識茶的水平降低。
忘記了好茶的滋味,也難以感覺好茶的淡雅清鮮。
這和劉姥姥進栊翠庵時,喝到妙玉端來的茶後,稱“要是味道再濃一點就好了”,有何兩樣?
《3》
喜歡喝濃茶的人,對悶泡早已輕車熟路。
不管是大杯悶泡,還是蓋碗悶泡,仿佛成為了根深蒂固的習慣。
不悶,反而差了點意思。
當蓋碗裡的茶,浸泡在水裡良久之後,才被倒出來,完成茶水分離。
彼時,茶多酚和咖啡堿大量釋放,形成一杯濃酽苦澀的茶湯。
若換作新茶友,喝到一杯如此煞口的湯水,必然會緊皺眉頭。
這種痛苦的感覺,和喝中藥并無二緻。
但口味重的老茶客,卻偏偏欣賞這種過濃過酽,茶多酚和咖啡堿超标的味道。
在他們眼中,這代表着“茶味足”。
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肌肉記憶。
大腦自動默認,好茶的味道,就應該是這種苦澀的,厚重的,刺激的。
反倒喝到真正的好茶時,柔和鮮爽,淳和清甜的湯水時,覺得茶湯不夠刺激,不夠有勁。
随之做出判斷,認為這茶的品質不夠好。
即使是以“鮮”勝出的白茶,也要悶着喝。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犧牲了優質白茶内豐富的茶氨酸,苦澀物質的過量析出,掩蓋了茶氨酸所帶來的鮮爽清甜風味。
更重要的是,濃茶喝多了,對身體沒有太大好處。
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堿喝進肚子,隻會讓身體更加的亞健康。
口腔雖然獲得了享受(對口味重的茶友而言),但後續身體會發生什麼問題,誰都不敢保證。
故而,為了對自己負責,還是建議遠離濃茶,喝清淡一些。
優質白茶,喝的就是它的鮮香醇爽,香清甘活。
悶泡以後,反而讓白茶失去了它的特點,淪為平庸。
《4》
什麼才算是濃茶?
同樣一杯茶,有的人喝起來覺得淡,有的人喝起來覺得濃。
衆口難調,想要找到一個統一的标準,實在是很難。
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去判斷。
第一,投茶量。
投茶量過多,茶水比例失衡,就會讓茶湯的味道變濃變苦。
一般情況下,用110毫升左右的标準蓋碗泡白茶,投茶量是5克為最佳。
當然,如果您覺得習慣一時改不過來,也可以根據個人口感去相應調整。
但若是新手,不知道标準是什麼,則建議按照上面說的茶水比例來操作,有利于泡出濃淡适宜的白茶湯。
第二,出湯時間。
沖泡白茶,尤其是内質充沛的高山白茶,一定要快進快出。
所謂快進,就是注水速度快;快出,則是合蓋出湯的速度也要快。
正常來說,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最好将時間控制在7-8秒左右,我們稱之為“快出水”。
等到後面幾沖,味道淡了之後,可以适當坐杯。
但如果一開始就悶泡,泡出來的茶湯肯定會很苦很濃,不好喝。
至于如何練習出湯速度,沒有特别的訣竅,唯手熟爾。
第三,茶水分離。
日常泡茶的工具,是蓋碗、公道杯等。
但很多茶友為了省時間,以玻璃杯或者保溫杯作為代替。
在上班或者出門在外的時候,這種方式當然是可行的,但遺憾的是,它們難以做到茶水分離。
當茶葉一直泡在水裡,便會源源不斷地釋放物質,茶湯就會變濃。
所以,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用蓋碗泡茶,讓茶水盡快分離,保證物質均勻釋放。
如果實在條件不允許,那就在投茶量上控制,甯少勿多!
其實,茶多酚和咖啡堿等苦澀物質,普遍存在于各個茶類中。
不過,品質出衆的茶,在正确的沖泡方式下,幾乎能做到不苦不澀。
即便有微微的苦澀感,但也能夠非常快地褪去,并感受到回甘與生津。
喝茶,是件惬意愉快的事情,何必用苦茶虐待自己呢?
《5》
好茶,向來與悶泡無緣。
反而是那些劣質茶,養分不足,才處處提倡坐杯悶泡。
奈何,世上不懂茶的人,遠比懂茶的人多。
因此,許多人這麼多年來,依然堅持着悶泡的習慣。
一堅持,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
但現實告訴我們,好茶不必悶,劣質茶才要悶。
好茶湯的滋味,是香清甘活的,雖然綿柔,但不失勁道。
并不是悶泡出來的那種苦澀感,可以媲美的。
認清現實,才能與好茶拉近緣分,最終收獲美好。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taimumagu)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