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晚唐詩人李商隐,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無題》,雖然這組詩确實經典,但是卻不能完全代表李商隐的詩歌風格。
除去這組朦胧情詩,李商隐的詩風是怎樣的呢?
自元稹之後,唐朝許多詩人争相模仿杜甫,但要論風格、成就和影響力最接近杜甫的,非李商隐莫屬了。
衆所周知,杜甫在七言律詩上的成就可謂是登峰造極,他的《登高》被譽為“七律之冠”。
而李商隐是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裡程碑,《無題》組詩中,大部分都是七律,除此之外,還有《馬嵬》、《籌筆驿》、《春雨》等等都是相當經典的七律詩作。
再說杜甫的詩風,概括起來就四字“沉郁頓挫”。
杜甫一生遭遇了許多苦難,曾經為了功名,困守長安整整10年;安史之亂時,又被叛軍抓獲,親眼目睹了山河的破碎;晚年時又因失去友人的資助,漂泊蜀中。
所以,讀杜甫的詩歌總有一種悲從中來的感覺。
而李商隐也差不多,他這一生有許多戀情,都無疾而終。
更令他悲痛的是仕途上的不順,早年他是令狐楚門生,和令狐楚的公子令狐绹來往密切,令狐父子屬于牛黨。
可是在令狐楚去世沒多久,他就成了李黨主要成員王茂元的女婿。
對于牛黨來說,他是背叛者;而李黨也不見得會接受這個兩面三刀之人。
更何況後來李黨逐漸沒落,可想而知李商隐在仕途上會有多艱難了。
情場失意,仕途受阻,再加上晚唐時局的動蕩,所以李商隐的詩中也常充滿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沉痛。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悲憤沉痛,令人不忍卒讀。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李商隐難得的樂觀之作,其中10字,妙絕千古。
這首詩名為《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這首詩大概寫于公元847年,距他成為王茂元女婿,陷入兩黨之争正好是10年。
在這10年的時間裡,他在仕途上屢遭排擠打壓,心情一直十分抑郁。
而且随着後來牛黨的得勢,他的處境更加艱難,就在此時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他赴桂林任職,這讓一直處于黑暗中的李商隐看到了希望,他毅然決定跟随鄭亞,遠離京城這個政治漩渦,遠赴桂林。
這首《晚晴》便是他在桂林任職期間所寫,描繪了一幅風雨後清明淨新,又充滿生機的大自然景象,字裡行間流露出了難得的愉悅之情。
詩歌首聯點明了地點和時節。
這裡最值得玩味的是“清”字,有三層含義,一來是指夏日的“清”,為後文的景色描寫埋下伏筆;二來是指環境之清幽,這和“深居”二字相對應;三來也是指詩人心境之“清”,隻此一字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接着颔聯兩句描寫的是雨後初晴景象,詩人别出心裁地選擇了“小草”這一意象,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久遭風雨摧殘的小草,終于等來了雨過天晴,在夕陽餘晖的照射下,煥發着勃勃生機,這大自然中看似很平常的一幕,卻讓詩人聯想到了自身的經曆。
他并不因人生的風雨而灰心喪氣,而是格外珍視這來之不易的“晚晴”,這樣樂觀的李商隐也是不多見。
頸聯畫面一轉,描寫的是詩人登高所見之景,視野更加開闊,詩人的心胸也更開放。
他登上小閣樓,舉目遠眺,遠處的景色盡收眼底。
夕陽照射在小窗上,帶來一線光明。
我想這柔和的餘晖不僅照亮了小窗,更是照亮了詩人的心底深處。
雨後的晚景有多溫暖明亮,詩人的心情就有多明朗喜悅。
最後的尾聯詩人又寫到了回巢的飛鳥。
原本“歸鳥”最易勾動遊子的愁緒,但是詩人這裡的一個“輕”卻讓人體會到了一種輕松喜悅之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鳥兒的“輕”也正是詩人的“輕”,詩人的愉悅之情由此可見。
全詩表面上描寫的是雨後之景,實際卻是詩人的自身寫照,情景交融,渾然天成,淋漓盡緻地表現了詩人愉悅閑适之情。
其中“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10字,妙絕千古,安慰了多少失意之人。
雖然後來這句詩引申出了其他含義,但是在這首詩中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李商隐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
人生難免有風雨,但是風雨過後便是晴天,而我們需要珍重的就是這雨後的晴天。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