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在蠻族的打擊下已經搖搖欲墜,内部軍事強權鬥争也逐漸激烈,395年,帝國本土也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都。

不列颠島上的凱爾特人也深受鼓舞,不斷沖擊哈德良長城,羅馬人焦頭爛額,因為當時日耳曼蠻族已經侵入了意大利本土,西羅馬皇帝為了集中力量抵禦蠻族,命令不列颠的長官撤回在不列颠的大部分駐軍。
407 年,羅馬人在不列颠的統治就此結束。

但是救火隊員沒起什麼用,短短幾年,羅馬城還是被蠻族攻破了。
這段時間東方世界也是混亂的一塌糊塗,不過相比西方蠻族正在巅峰時刻,中國當時正處于十六國的末期,五胡之亂也快結束了,北魏即将一統北方。
羅馬人的撤離給不列颠留下了權力真空,凱爾特人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來自今天德國西北部與丹麥一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又大舉入侵不列颠島。

盎格魯—撒克遜其實對不列颠島很熟門熟路了,早在公元287 年,盎格魯—撒克遜撒克遜人就開始掠奪不列颠沿海地區。
現在羅馬人撤退後,眼見大好機遇來臨,他們豈能錯過良機,各個部落不斷從德國本土湧入不列颠。
凱爾特人自然奮起反擊,而著名的亞瑟王與圓桌騎士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在英國家喻戶曉,普及程度你可以理解為中國的《三國演義》。
下面簡單說下亞瑟王的故事,
根據古老的傳說,亞瑟(King Arthur)是國王尤瑟· 潘德拉貢(Uther Pandragon)之子。亞瑟一出生,就被交給術士墨林(Merlin)加以保護。墨林把他交給了赫克托(Ector)爵士,後者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養大。尤瑟死後,亞瑟拔出了嵌在一塊巨石中無人能移動的寶劍,證明他是先王的子嗣,從而繼承了王位。亞瑟不僅有天賦的神力,而且擁有遠大的志向,當年輕的他看到國家這種混亂的現狀時,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整個大不列颠群島擺脫混亂的戰争局面,他下定決心要為這裡的人民建立一個全新的、充滿和平甯靜氣氛的家園,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
亞瑟王後來在卡米洛城堡主持朝政。亞瑟身邊聚集了許多健壯而勇敢的騎士,他們都平等地坐在一張大圓桌的周圍,所以他們被稱為圓桌騎士。亞瑟王四處征戰,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戰役中一舉擊潰了入侵不列颠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成為中世紀不列颠的傳奇人物。但是,亞瑟王的形象也随着傳說故事而不斷發生着變化,最後亞瑟被塑造為最後統治不列颠之王。
但是曆史很殘酷,不列颠真正的勝利者是勇狠好鬥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經過幾十年的搏殺,他們最終把凱爾特人再次驅趕到遙遠的西北山區。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羅馬人完全就是兩個作風了,羅馬注重建設,但是蠻族可不管那麼多,他們的政策就是“三光”,殺光土著居民,搶光他們的财産,燒光所見的建築。不列颠島上的羅馬人和凱爾特人幾乎煙消雲散,厮殺了幾百年的難兄難弟這次總算安靜了,因為都被蠻族殺光了。
現在島上隻有盎格魯—撒克遜人了,他們把老家的族人都接來不列颠,從此成為了不列颠的新主人。而不列颠再次改名了,以前,英國被稱為“布列吞”,自盎格魯—薩克遜人到來以後,才稱為“英格蘭”,其含義就是“盎格魯人的土地”。
羅馬的偉大文明也被摧殘的所剩無幾,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政治、習俗成為英國現代文明的“正宗”。所以和我們的老祖宗相比,英國人才是真正的蠻夷後裔啦。
不列颠就這樣度過了約200 年的黑暗時代。
到公元650 年左右,這些盎格魯—薩克遜人的部落經過不斷的戰争,終于七大王國脫穎而出:
北部的諾森伯裡亞
中部地區的麥西亞,東部沿海地帶的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
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蘇塞克斯。

從此不列颠進入了相當精彩的“七國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