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水調歌頭蘇轼劉禹錫

水調歌頭蘇轼劉禹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0 20:17:01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是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的句子。

提起蘇轼,我們會想到很多美好的事情,除了詩詞,他的樂觀人生态度,東坡肉,還有就是他和弟弟蘇轍的兄弟情誼。

“轼”在前,“轍”在後,亦步亦趨,步步相随。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是蘇東坡在密州當太守時寫下的詞。

正是一夜大醉,讓思念更加濃烈。擡頭看天上,想着明月何時才能出現,舉杯問青天,這是何年何月。醉中的蘇轼,把骨子裡的灑脫俊逸表露在詩詞之中,把想要離開朝堂卻又有所顧忌的矛盾寫了出來,更是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放大了數倍,因此怨念月亮“何事長向别時圓”。

既然陰晴圓缺和悲歡離合都無法避免,那就隻能希望所有的人都平安康樂,即使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擡頭望月,互相思念。

而那一刻,他的思念已經飛向了濟州,當時蘇轍正在濟州做官。

密州和濟州都在山東,相隔并不算遠。而去密州,是蘇轼自請的。他當時希望找一個距離自己弟弟近一點的地方。可造化弄人,雖然相隔不遠,但由于由于種種羁絆,二人已經時隔七年未能相見,蘇轼隻能通過文字寄托思念。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個人姓蘇,其中就包括蘇洵(蘇轼的爸爸),蘇轼,還有蘇轍。

這就是常說的“一門三蘇”。

其實在蘇轼出生之前,蘇洵是個不學無術的人。而蘇轼出生之後,突然有一天,他就發奮起來,不用人催,自己去讀書。後人也說蘇東坡是文曲星轉世,所以一出生就“文光四射”,影響到了自己的老爹。

《三字經》中有一句“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說的正是蘇轼的老爹蘇洵,通過他的例子,勸解人發奮學習,隻要從眼下開始,就永遠都不算晚。

蘇轼出生兩年後,蘇洵有了第二個兒子,蘇轍。兄弟兩個人的名字,一個為“轼”,乃是車上的橫木,另一個為“轍”,乃是車轱辘留下的印記。

水調歌頭蘇轼劉禹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

“轼”在前,“轍”在後,永遠步調一緻。

而在現實中,這兩兄弟也正是如此。

兩個人一起長大,讀書做學問,二人進京趕考,一同走仕途。

相較于蘇轼的鋒芒畢露,潇灑飄逸,蘇轍的性格和詩文都比較沉穩。雖然在詩詞的知名度上,他隻能取決于哥哥蘇轼之後,但在仕途上,卻是蘇轼難以企及地穩紮穩打,步步高升。宋仁宗見了二人的文章,曾經說:“吾今日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這“二人”指的正是蘇轼蘇轍兩兄弟。可見蘇轍的文章也是錦繡天成。

今生難解“兄弟情”

“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

如今提到“兄弟情”,有人會想到七俠五義,有人會想到上海灘,有人會想到桃園三結義。

“異性兄弟情”的故事,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反而親手足之間,往往易生龃龉。

所以皇家有“九子奪嫡”,就算沒有皇位要繼承的普通人家也有“遺産争奪”,仿佛兄弟生來就是冤家。就連明朝大哲王陽明,死後也是族人争産,幼子無人撫養。

如果真的讓你舉一個親兄弟之間情誼笃深的例子,你能想到哪個?

如果世間真的有緣分,今生這份兄弟緣,怕是幾生幾世才能修來的吧。好在萬中有一,總有人識得真心,珍惜緣分。

蘇轼蘇轍,算是珍惜這份緣分的親兄弟之一。

人道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很多手足親情逃不過一個“利”字。而這在蘇轼蘇轍隻見不存在,哪怕蘇轼被貶黜半生,蘇轍依然不離不棄,甚至還上書為哥哥求情,幫助哥哥贍養家眷。

水調歌頭蘇轼劉禹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2

抛卻少年時的相伴,人人皆知蘇轼得罪了王安石,栽在了“烏台詩案”。

蘇轼被捕後自知兇多吉少,讓長子蘇邁在外打探消息,每日送飯時,如果是肉和蔬菜,便是沒事。如果是魚,那麼就說明要被判斬了。蘇邁有一日就沒忙的過來,就央求一位親戚幫忙送飯。那親戚不知道蘇邁和蘇轼的約定,送了魚去。

蘇轼一見是魚,以為大事不妙。他在悲傷之餘,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兄弟蘇轍留下訣别的詩句。其中有兩句“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這兩句發自肺腑的詩句感人至深,蘇轍見後嚎啕大哭,顧不得保全自己的家小和官位。直接上書神宗皇帝,要求減刑,免除其死罪。

其實神宗本身也并不打算殺蘇轼,這除了宋太祖留下不殺文臣的遺訓,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太後十分喜歡蘇轼的文章詩詞,算是“蘇粉”一名,也來為蘇轼求情。

在多方周旋下,蘇轼最終被流放黃州。而傾巢之下無有完卵,蘇轍也受到牽連,能發往筠州。

水調歌頭蘇轼劉禹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3

從此,蘇轼開始了漫長的流放之路,從黃州到惠州,又到儋州(海南島)。

在惠州時,蘇轼隻帶了侍妾和幼子,其他的家小全部托付給了自己的弟弟。他相信弟弟一定會照顧好他的家人。

而蘇轼蘇轍兩兄弟,在長久的分離中并沒有淡薄兄弟情,通過詩文互相唱和,溝通感情。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而據統計,兩個人互相唱和的詩文有将近200首。

兩人還約定,等将來不做官了,歸隐山林,互相作伴,享受閑居之樂。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将宦遊四方,讀韋蘇州詩,至“那知風雨夜,複此對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對床夜語》

隻可惜此願終未成。

蘇轼終于結束了流放之路,在歸途中病逝,生前未能見蘇轍一面。

想來對于蘇轍來說,這也是他心中永遠的痛吧。

他依據兄長囑托,将他葬在了嵩山之下。他們的父親蘇洵也長眠在那裡。

而後,蘇轍把三個侄子接到身邊一同生活。

十一年後,蘇轍也離開了人世,他選擇的長眠之所,自然是哥哥蘇轼的身旁。

至此,“對床眠”的夙願,也算是間接達成了吧。

相信如若有來世,他們還會選擇做一對好兄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