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1
嘉祐元年(1056年),蘇轼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着二十一歲的蘇轼、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嘉祐六年(1061年),蘇轼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轼、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2
熙甯四年(1071年),蘇轼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于是讓禦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轼的過失。蘇轼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甯七年(1074年)秋,蘇轼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甯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3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轼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
但蘇轼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4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轼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隐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内一片倒蘇之聲。
蘇轼得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84年),蘇轼離開黃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轼的幼兒不幸夭折。
5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轼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槎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幹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産。
6
蘇轼來杭州的第二年率衆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複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7
宋徽宗即位後,蘇轼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轼複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轼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頭條創作挑戰賽##我在頭條搞創作##知識創作人第七季##語文##蘇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