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

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新政受挫,範仲淹自請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範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

1011年,範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别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數年寒窗生涯後,範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辄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範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範仲淹聲譽日隆。

1028年,範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将帥。 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贊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範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範仲淹既往政績。

仁宗征召範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1034年,範仲淹調任蘇州知州,辟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 時蘇州發生水災,範仲淹命令民衆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範仲淹被調回京師,判國子監,很快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範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範呂之争,牽連甚廣。朝臣畏懼宰相勢力,莫敢置言。範仲淹被貶出京,竟無人敢送别,隻有獨龍圖閣直學士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出郊餞行。1037年,呂夷簡被免除宰相之職,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範仲淹辯白,雙方互相辯駁,朋黨争論四起。仁宗诏宰相張士遜問計,下诏禁止互結朋黨。 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範仲淹衆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 範仲淹請知延州,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诏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仁宗采納範仲淹建議,恢複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讨使,讓範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 範仲淹為将,号令清楚,愛護士兵,對于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稱臣,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甯,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 ,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谏官,銳意進取。

谏官上言範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範仲淹推辭不就;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随着範仲淹、富弼等大臣的離京,曆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

範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其傳世名篇《嶽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于鄧州。1049年,範仲淹調任知杭州。子弟以範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産以供其安享晚年,範仲淹嚴詞拒絕。

範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範氏義莊,對範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并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

1052年正月,調知颍州。範仲淹扶疾上任,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1043年上疏《答手诏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産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範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新政雖隻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甯變法”的前奏。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将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 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 [範仲淹精選将帥、大力提拔軍隊将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将,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範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系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

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範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複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範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複古文論一樣,具有曆史意義和複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範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
《靈烏賦》一文,“甯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獻
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叙、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範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廣泛
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
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或紀遊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
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

《漁家傲·秋思》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為詞世界開辟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範仲淹的豔情之作(《蘇幕遮·懷舊》、《禦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圓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對後世詞壇産生着深刻影響。

範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慶曆年間主政時,範仲淹再次提出“複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着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師資選材上,範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并重。範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确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觏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内容上,範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範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迹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
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
範氏義學在教化族衆、安定社會、優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範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
範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
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
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隻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甯變法”的前奏
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殚精竭慮,鞠躬盡瘁
範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并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于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