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麻雀,大家第一反應都會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句話。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麻雀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生物。一般來說,體型小就意味着壽命短,不過這不包括烏龜。那麼,麻雀最長能存活多長時間呢?
鳥類生物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鳥類獲得了出人意料的長壽屬性。盡管小型鳥類的平均壽命大概為5到10年的時間,但與其體型比較,10年已然是非常長壽了。而大型鳥類中,最為長壽的當屬鷹,其最長可存活50餘年。
對于鳥類而言,它們面臨着野外生存環境下諸多嚴峻的考驗。其中,麻雀的幼崽存活幾率非常之低。在一窩8隻麻雀幼崽中,通常隻有一隻能夠存活到成年。麻雀曾在世界各地廣泛存活,因為數量非常多以至于被當作害鳥慘遭捕殺。之後,人類意識到麻雀并非害鳥後才停手,并将麻雀列入保護性鳥類。一般來說,麻雀的平均壽命并不長,但人們卻極少見到麻雀的屍體,這是為什麼呢?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綠化帶的樹木是城市中最為常見的植物,而綠化帶常常需要修剪,這就導緻城市中适合麻雀生活的區域變小,麻雀熱衷于在老樹或灌木根部築巢。因此,在城市中見到的麻雀多為覓食,隻有少數會在城市生活,這使得城市中見到麻雀屍體的概率極大降低,甚至無法看到麻雀屍體。
而在農村地區,适宜麻雀築巢的地方很多,麻雀的數量也會随之增多,除了一些小孩子掏鳥蛋,麻雀在農村山林中的生活基本不會受到幹擾。因此,農村地區偶爾能看到麻雀的屍體,且死亡時間不同。近年來,随着氣候變化加快所導緻的環境問題也在影響着麻雀的生存,這意味着,人類見到麻雀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更不用說麻雀的屍體。
原本的城市已經很難見到麻雀,而如今,農村地區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林地面積也在逐漸縮小。不過,本着生态平衡的發展理念,人類對部分人為破壞的林地進行了修複,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麻雀雖小,但在人類活動面前也無法找到容身之所。工業發展給人類帶來極大收益,這也是人類發展的關鍵因素,但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忽略生态平衡,導緻生态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最終導緻野生動物栖息地的縮小。加上自然界中無法預料的災難與殘酷競争,即使是麻雀體型這樣小的動物也難以容身,又何來麻雀屍體一說?
一場大火,燒盡山林,同時燒毀了衆多的生命;一場人類活動,破壞平衡,同時影響了生态環境的安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