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6年,一個西域小國突然現身西漢史籍。匈奴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信中,誇耀自己武功之盛,順便提到了小國的名字:樓蘭 。
(匈奴)以天之福,吏卒良,馬疆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以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出自《史記·匈奴列傳》,這是史籍中首次出現樓蘭之名。樓蘭是漢代人的音譯,既是族名,也是國号。)
樓蘭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後世與它有關的詩詞皆脍炙人口。
王昌齡詩雲: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李白詩雲: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收到單于書信的50年後,即公元前126年,張骞帶回了樓蘭的“實測報告”: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史記·大宛列傳》)
鹽澤即為羅布泊,而樓蘭便是“小河公主”的後裔們所建立的新國家。漢時朝廷兵出玉門關,将匈奴勢力漸次逐出西域,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也正式開啟。
控制了羅布泊水源的樓蘭,更是其中的樞紐。中央在樓蘭設置西域長史府,将羅布泊地區正式納入管轄範圍。為保障西域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漢朝起,中央還動用數十萬人修築漢長城,經羅布泊直抵最西端的輪台。
樓蘭王國也借助中央之威擴張勢力範圍。公元前77年,樓蘭王尉屠耆将都城南遷至扜泥城(今若羌縣城附近),改國名為鄯善。之後,鄯善國先後統一了小宛、尼雅、精絕、且末等塔裡木盆地東南部小國,成為西域主要的強國之一。到東漢中期,樓蘭王國已基本統一塔裡木盆地東南部,樓蘭的鼎盛時代到來了。
然而,公元6世紀,樓蘭國逐漸從曆史上銷聲匿迹。到了公元645年,唐玄奘途經此地,眼見繁華散盡,亦是相當驚訝: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出自《大唐西域記》)
為什麼會這樣?
關于樓蘭消失的原因有多種傳聞,包括:戰争、幹旱、絲綢之路改道,瘟疫甚至生物入侵等。
其一消失于戰争。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其二衰敗于幹旱、缺水,生态惡化,上遊河水被截斷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
其三絲綢之路改道。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其四被瘟疫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其五生物入侵。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蝼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隻得棄城而去。
不過,樓蘭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的惡化。
與日俱增的人類活動,破壞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環境。胡楊死亡,植被大規模減少,有40%的森林覆蓋率的環境一去不複返。上遊來水減少,河道幹涸,湖泊面積也日益縮小。與此同時,荒漠的面積卻在與日俱增。
羅布泊周圍常年大風肆虐,吹起飛沙走石。再加上周圍山地突發的雨洪,不斷侵蝕着脆弱的地表。地表出現了大面積的土丘、溝谷,形成了雅丹地貌。
環境的惡化立即引發連鎖反應。農田、牲畜的産量日益降低,軍隊的口糧也不得不大幅縮減。在樓蘭王國繁盛期間,一般吏士每人每日的糧食供給為1鬥2升,最少時曾減到6升。即便如此,上級仍在不斷要求壓縮口糧。于是,人口開始流散,原本繁華的城池逐漸荒廢,樓蘭也在曆史的記憶中變得越發模糊不清。
到20世紀後半葉,人們對塔裡木盆地的開發愈發強勁。我們修建大壩,攔蓄上遊河水,澆灌出一片片農田綠洲。1961年,那些原來流向羅布泊的諸多河流,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下遊河道全部斷流。到1972年,羅布泊完全幹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